2022-04-12
讲生态,就要讲自然力
生态城市的建设,远不只是绿树成荫、花花草草那么简单,必须有系统的生态关系和生态法则的支撑与保障。建设城市生态,应该在强调城市绿化的同时注重把相关层面的“生物链”建立起来。
“生态”并不是一个时尚词汇,“讲生态”也不是一种流行形式。“生态”是科学,是系统,是自然界生生息息的互为因果和内在奥秘。所以“讲生态”就要讲科学,讲原理,讲自然规律,尤其要讲“自然力”。
何谓“自然力”?简单的解释,即自然生态中客观存在的互为作用力。它与人类的社会作用力是相对应的。有两个具体的实例可以为“自然力”给出更为明确的解释。
其一:朝鲜战争结束后,留下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三八线”,也形成了沿线两侧一个总面积近一千平方公里的非军事区。几十年来,这里基本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水清澈,森林茂密,物种繁多,一度认为在朝鲜半岛已经灭绝的动物,如金钱豹、丹顶鹤,包括东北虎等,居然都有出现。有关专家由此认为,自然界的物种在没有人类干扰下可以有着更为*的发展,自然本身的生态恢复能力要大大超过人类所谓的生态建设水平。
其二:1991年,美国科学家进行了一个耗资巨大规模空前的“生物圈二号”实验。所谓“生物圈二号”实质是一个巨大的封闭的生态系统。有8位科学家参加了这个实验,本来预期他们将与世隔绝两年,吃自己生产的粮食,呼吸植物释放的氧气,饮用生态系统自然净化的水。 但仅仅18个月之后,“生物圈二号”系统就严重失衡。最后除适应力最强的白蚁、蟑螂和藤本植物外,其他的较为高等的动植物基本死绝,8位科学家只能紧急撤出。举世关注的“生物圈二号”实验以失败告终。事后科学家们给出了实验的总结评价:“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模拟出一个具备地球基本功能、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
这两个例子当然不是孤例,类似的现象还有许多。它们不但明明白白的告知了什么是“自然力”,也直截了当宣告了人类对“自然力”的无知与无奈!遗憾的是,我们前脚还没走出“人定胜天”的“误区”,后脚却又自以为是地踏进了“生态建设”的“盲区”。以为种了点树就是“生态”,见了点水就是“生态”,加了点科学概念、用了点科学原理,一切的一切于是就都“生态”了起来。殊不知离开了“自然力”,这样的“生态”往往都只是标签而已。
水质的普遍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江河湖海由于污染源的影响,且不去说它。但为什么我们周边一些没有污染源的河流、池塘,包括公园的水池、小区的水景也会出现变色变味的现象?甚至用换水的方法,用过滤的方法,往往也收效甚微。其实根本的问题就在于这类水环境的生态体系的紊乱或缺失。水泥砖石或者是钢筋混凝土硬化的河床、湖底,不只是断送了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更重要的是割裂了我们目前或许还不甚了解的水与土壤的奥妙关系。一个野外环境下由地表水积聚而成的水坑,自然而然就会有草有虫有鱼生机勃勃、清澈见底,而一个我们精心建造的景观水池,弄不好就可能水臭鱼死。自然的奥秘确实远不是人类所认识的那么简单。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城市绿化开始走上了西洋化的路子,大面积的草坪、几何形的色块、密植的乔木林,表面看来,确实亮丽规整、色泽鲜艳,但引发或掩盖的问题也不少。一是维护成本大,二是虫害爆发率高,三是生物多样性受损,实质则是扰乱了特定环境中的自然生态及其自然力的平衡。乡土植物的不同品种及生命力是其环境适应和进化的结果,不同的环境生长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孳生不同的虫类,不同的虫类引来不同的鸟类,野外环境中的鹅黄嫩绿、莺飞草长,靠的就是乡土植物与环境自然力的互为因果。而大面积的色块绿化,为防止单一虫害的爆发,就必须经常打药,结果当然是“虫儿死光光”。
有人说如今猫是宠物了,吃猫粮为主,所以鼠害依然肆虐。这或许有点道理,但绝不是真正的原因。老鼠依然猖獗的关键在于老鼠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天敌越来越少。而老鼠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与城市绿化环境的越来越好居然有所关联。特别是星罗棋布的游园绿地和市民公园,有树有水,有石有洞,觅食区(居民区)又近在咫尺,于老鼠的生存和养殖能力而言,真的似天堂一般。而对于老鼠的天敌——蛇、黄鼠狼、鹰鹫等,这样的绿地和游园几乎就无法生存,当然也就踪影全无。现代城市中被道路和建筑隔断的许多郁郁葱葱的绿化场所,其实都只是一个个绿色的“孤岛”。在这样的“孤岛”中可以生存养殖的生物种类极为单一,根本不符合自然生态的“自然力”和“生物链”法则,结果小则鼠害肆虐,大则物种消亡。因此,所谓生态城市的建设,其实远不只是绿树成荫、花花草草那么简单,必须有系统的生态关系和生态法则的支撑与保障。而建设城市生态,也应该在强调城市绿化的同时注重把相关层面的“生物链”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