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盐碱地木槿栽培技术
木槿为锦葵科木槿属,别名篱障花、赤槿、木棉、朝开暮落花等,原产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等地,印度、叙利亚等国也有分布,现全国各地多有栽培。
木槿夏秋开花,花多色艳。虽朝开暮落,但连续花期长达4个月,是华北地区常用的观花树种。笔者所在的河北任丘市华北石油工矿区,土壤属中度盐碱地,木槿生长良好。现将有关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至3米。茎直立,分枝多,嫩枝有柔毛。单叶互生,叶片三角状卵圆形或菱形,先端渐尖,常有3裂,边缘有不规则粗齿和缺刻,叶背脉上具毛。花单生叶腋,花为钟状,花较大,直径约5厘米至8厘米。花有单瓣、重瓣之分,颜色也有白色、粉色、紫色等多种。花期6月至9月,每朵花只开一天,因此有朝开暮落花之称,但连续花期长。变种有白花重瓣木槿、紫红重瓣木槿等。蒴果,9月至11月成熟。
生态习牲
喜光,耐半阴。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干旱,不耐积水。较耐寒,但不耐严寒。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瘠薄,也耐黏重土壤,并有一定耐盐碱能力,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良好。萌蘖力强,耐修剪,易整形。根系较浅,不抗风。抗烟尘,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抗性较强。
养殖技术
养殖中多以扦插法养殖,也可压条、分株、播种等方法。
一、扦插养殖 春季萌芽前结合修剪,采取一年生健壮枝条,剪成25厘米至30厘米长的插穗。浸泡几小时后,在扦插前用ABT2号生根粉进行处理,然后插入插床。株行距可采用70厘米×15厘米,插入深度为插穗长度的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保留扦穗顶部1个腋芽,保持湿润,即可生根成苗。
二、压条养殖 春季发芽前在母株旁边挖一浅沟,将一年生枝条水平压在小沟内,然后,埋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枝条就能生根。秋季落叶后从基部剪断压条,就可挖出分割成苗。
三、分株养殖 对丛生植株可在秋季落叶后分株,假植越冬,第二年春天栽植即可。
四、播种养殖 单瓣品种可取得种子,秋后干燥后春季4月上旬高床条播或撒播。
栽培管理
一、栽植时间和地点 栽植地点应选择阳光充足、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移植时,在秋季落叶后至春季芽萌动前进行。通常带宿土,大苗移植需带土球。
二、水肥管理 栽前施足基肥,肥料用腐熟的人粪尿、圈肥、厩肥及堆肥均可。定植后的头三年,每年冬季或春季萌芽前在根部穴状施肥10公斤至15公斤(以堆肥、饼肥等有机肥为主),也可酌情施一定的复合化肥。新苗种植后,立即浇一遍透水,以后每间隔7天至10天再浇一次,连浇两三次。
成活后的木槿,每年春季要浇返青水一次,虽然耐干旱,但花期也要浇水一两次,以便使其枝叶茂盛,开花繁多。但夏未秋初勿灌水,以免徒长,影响枝条安全越冬。在华北地区,封冻前浇一次封冻水,雨后要注意排涝。
三、整形修剪 栽种的木槿要注意修剪。当用作花篱时,小苗长到适当高度要进行修剪。当用作观花小乔木时,定植后主干不要留得太高,让侧枝从30厘米左右处生长,每株留侧主枝5根至8根,同时保留一个*领导枝。每年春季对侧枝都要短截,促使腋芽萌发而形成更多的新侧枝,开花数量才能更多。生长多年的老树,可以进行更新复壮,方法是锯掉*领导枝,以后逐年疏掉一部分很大的侧枝,最后仅保留3个分布均匀的侧主枝,从而形成环状形树冠,仍可开花多年。
病虫防治
主要有棉蚜、角斑古毒蛾、棉大卷叶蛾、无斑弧丽金龟,应及时防治。
对于棉蚜,可使用1.2%苦·烟乳油800倍至1000倍液喷雾,或2.5%敌杀死2500倍至3000倍液,或6%吡虫啉3000倍至4000倍液等其中一种进行叶面喷雾,喷时注意安全。
对于角斑古毒蛾、棉大卷叶蛾,成虫期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幼虫初期喷施20%的除虫脲悬浮剂5000倍至8000倍液,或20%米满乳油1500倍至2000倍液,或50%的辛硫磷乳油1500倍至2000倍液,或20%的菊杀乳油2000倍液防治,喷雾力求均匀周到。
对于无斑弧丽金龟,白天在花丛中人工捕捉成虫;发生量大,虫口密度高时,喷施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或3.5%溴氰菊酯3500倍至4000倍液等。在园内不要施用未经腐熟的厩肥和垃圾等。
园林用途
木槿枝叶繁茂,花期较长,盛花时满树花朵,是夏秋美丽的园林植物之一。适于庭院,或丛植于建筑物前、路边、林缘、角隅等处,也可作为花篱或绿篱。木槿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气体有很强的抗性,因此,也是工矿区绿化的良好树种。
相关文章
- 详细阅读
- 详细阅读
- 木槿的繁殖栽培技术详细阅读
2022-06-14
- 华北地区雪果忍冬栽培技术详细阅读
2022-06-13
- 松针木槿的繁殖栽培技术详细阅读
2022-05-31
- 木槿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详细阅读
2022-04-18
- 芍药在华北盐碱地区的栽培技术详细阅读
2022-04-15
- 华北:盐碱地木槿栽培技术详细阅读
2022-04-11
- 华北落叶松的栽培技术详细阅读
2022-04-10
- 华北地区雪果忍冬栽培技术详细阅读
202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