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诊疗 > 香樟萤叶甲防治技术

香樟萤叶甲防治技术

植物诊疗2022-04-10 15:40:32
香樟萤叶甲防治技术

樟萤叶甲(AtgsamarginataciamoniChen),属鞘翅目叶甲科,分布于福建、浙江,为害香樟叶片和嫩枝。成虫和幼虫均取食叶肉,只残留叶脉,形似火烧,受害率达96%。香樟从春季萌叶开始,一年中连续有8个月时间遭受其害;营养和繁殖器官被破坏,多形成枯梢,致使当年不能采种,同时也造成树势衰弱,有的幼树被害后,生长不能恢复因而枯死。

虫体特征:成虫:长6~7.5mm,宽2.5~3.5mm,体近长椭圆形,黑褐色,无光泽,背面密布浅灰色绒毛。头与前胸桔红色,唯头前部暗黄,额瘤后具一个三角形黑斑,小盾片和鞘翅黑色,幽暗,鞘翅侧面的宽边,包括端缘在内呈火黄色或桔红色,触角腹面黑色,足或多或少深棕色,转节黄色。雄虫触角超过体长的3/4,雌虫触角稍短。前胸短宽,边框明显完整,背面中部有一条纵沟颇深,两侧各有一个大凹洼;刻点粗糙紧密,与头部类似,小盾片三角形,颇大。

卵:淡黄色,扁圆形,直径1~1.2mm。

幼虫:体扁平,长楔形,腹部末端具有一对钳状肉质的尾,或叫做“伪足”。第一代幼虫均为深黑色,有金属光泽;第二代幼虫1~2龄期为深黑色,3~4龄期则转为金黄色,但头部仍为黑色;胸腹部的腹面及胸足均为淡黄色;中胸、后胸及腹节背板两侧,各有一对乳头状突起,背面有4行黑色刻点。1龄幼虫体长3~3.5mm,宽0.5~1.2mm;4龄幼虫体长10~12mm,宽2.5~3mm。

蛹:淡黄色,长5~6mm,宽2.5~3.5mm,体上具有规则的黑色刚毛,前胸背板上有6个突出的黑刺。近羽化时,复眼黑色,鞘翅暗灰色。雄虫第五腹节末端*凹陷不深,很不明显。

发生规律:在福建莱州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室中越冬,来年3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4月上旬成虫大量出现,上树食幼叶为补充营养,4月下旬开始交配产卵。5月上、中旬,卵大量孵化为幼虫,食害樟树新叶。经过三次脱皮后,老熟幼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随着三叶落地,入土造土室越夏。约经60天,至8月下旬脱皮化蛹。蛹经10~14天左右即孵化为幼虫,继续为害樟树。老熟幼虫于11月底至12月上、中旬随枯叶落地入土作土室越冬。

成虫行动缓慢,借飞翔迁移。有假死习性,受惊时附肢卷伏不动,如在树上即会掉落。一头雌虫可产卵12~18粒,散产于叶面。初孵幼虫啃食叶肉。老熟幼虫随叶落地钻进5~10cm的土中,造土室越冬或越夏,准备化蛹。幼虫有立眠夏蛰耐低温的习性。

樟萤叶甲世代重叠现象较突出,各虫态的出现时期也极不整齐,所以给防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