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2
鸡冠花立枯病的防治技术
一、为害症状
鸡冠花发病后,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出现水渍状椭圆形或不整形暗褐色病斑,逐渐凹陷,边缘较明显,病斑扩大绕茎1周时,茎部以上干枯死亡,一般不折倒,故称为立枯病。早期不易与猝倒病区别。发病初期个别植株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情扩展较缓慢,病程也较长,不象猝倒病染病后马上猝倒。此外立枯病病部常有不大明显的灰白色至灰褐色蛛丝状霉,湿度大时常长出灰褐色或灰白色菌膜,即担子和担孢子,别于猝倒病。
二、病原菌形态特征
属称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属担子菌门真菌;无性态称立枯丝核菌AG—4菌丝融合群(Rhizoctonia solani Kuhn AG—4),属半知菌类真菌。该菌群是一种不产孢的丝状真菌,其菌丝形态与一些子囊菌、担子菌非常接近,该菌有菌丝融合现象。菌丝在融合前常相互诱引,形成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及接触融合三种融合状态。我国已发现并建立了十多个菌丝融合群,据浙江检测其中AC—4菌丝融合群是引起鸡冠花、万寿菊、紫茉莉、雏菊、金盏菊、香石竹、绣球花、广玉兰、四季海棠、女贞苗、杉木苗、银杏苗、U]茶花苗、小叶黄杨等花卉、苗木立枯病的优势菌群。立枯丝核菌AC-—4菌丝融合群是个重要菌群。寄主广泛,引致多种作物病害。AG—4菌丝融合群的菌株根据菌核形态及去氧核糖核酸的氮盐基序列同源性又分为AG—4 HG—I、AC—4 HG—Ⅱ两亚群,前者在PDA培养基上形成菌核为暗褐色,后者有1/3—1/2形成灰色至白棕色菌核。
立枯丝核菌分为三大群,其中一群是多核的立枯丝核菌,具3个或3个以卜的细胞核,菌丝较大型,直径约6—10um。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质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产生的担子桶形至亚圆筒形,比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一些,担子具3~5个小梗,其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X4.5~5.5(um),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在担子上形成2次担子。菌丝融合群不同,在形态、病理、生理和生态方面也不完全相同。至于各融合群的致病特异性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明确。
三、发病特点
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越冬后的菌丝恢复活动和菌核萌发产生菌丝接触寄主,引起初侵染。发病后,病部长出气生菌丝主动接触寄主或通过水流、农具传播引致再侵染。
四、流行动态
病菌发育适温24℃,最高40—42℃,最低13—15℃,适宜 pH3—9.5。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
五、防治方法
(1)精心养护,防止育苗盘或苗床高温、高湿条件出现。
(2)育苗盘或苗床药土处理。町选用40%五氯?拌种双粉剂或40%拌种灵与50%福美双1:1混合,每平方米苗床施药8g,药土处理方法同一串红猝倒病。立枯病单发区单用拌种灵防效不高,需混入等量福美双方可奏效。也可用95%绿亨1号精品3000倍液。
(3)发病初期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利克菌)1000倍液或95%绿亨1号精品3000倍液或10%立枯灵水悬剂300倍液、50%立枯净町湿性粉剂900倍液,每平方米2—3L。立枯病、猝倒病混合发生时,喷洒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平方米2—3L。
(4)生物防治。利用拮抗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利用吴氏猪粪堆肥培养拮抗菌Bacillus cereas进行土壤、种子及繁殖组织处理也町防治该病。此外施用绿色木霉(Trichoderm virida)制剂,也能有效地防治该病。
相关文章
- 详细阅读
- 冬瓜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与技术详细阅读
2023-06-03
- 葡萄树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与技术详细阅读
2023-02-08
- 杨梅树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与技术详细阅读
2023-01-28
- 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综合防治措施详细阅读
2023-01-27
- 蟹爪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详细阅读
2022-11-19
- 茶花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技术与详细阅读
2022-10-26
- 螺丝椒的种植方法及病虫害防治(螺丝椒种植与管理技术)详细阅读
2022-10-17
- 小麦全蚀病防治有较好的技术吗详细阅读
2022-09-29
- 大雪枣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详细阅读
202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