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花语故事 > 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缺锌典型症状是怎样?防治方法有哪些?

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缺锌典型症状是怎样?防治方法有哪些?

花语故事2022-04-05 08:10:24

农作物补锌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是农作物成长必不可少的元素。锌是生长元素,参与生长素的代谢。那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缺锌典型症状是怎样?防治方法有哪些?

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缺锌典型症状是怎样?防治方法有哪些?

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缺锌典型症状是怎样?

1、水稻:叶片失绿发白,出现褐色斑点,植株萎缩,常称为“僵苗”、“坐蔸”、“白苗病”和“缩苗病”。

2、玉米:叶片失绿并有褐斑,形成“花白苗”,果穗缺粒秃尖。

3、小麦:叶脉两侧出现白绿条斑或条带,节间短,抽穗扬花迟,不整齐。严重缺锌时不能抽穗,穗小粒轻。

4、棉花:苗期叶片失绿,边缘向上卷曲,茎伸长受抑制,节间缩短,植株呈丛生状,生育期推迟,产量低。

5、果树:缺锌能引发多种症状。“小叶病”,新生叶片变小,顶部出现莲座状簇生;“小果病”,果小皮厚,果肉木质化,渣多汁少。

6、蔬菜:中上层叶片失绿、变黄,嫩叶小,常称“小叶病”。植株矮小,节间缩短,簇生,果小皮厚,产量低,品质差。

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缺锌防治方法有哪些?

1、水稻:每亩缺锌田块施农家灰粪10―20担加七水硫酸锌1500克或硼锌铁镁肥2000克,并且喷施含锌叶面肥,如:硼锌铁镁肥150克,冲水60公斤全田喷施;或稻豆一次青200克;或仙丹3粒。通过植株施肥和叶面喷洒,水稻植株经过4天左右就会恢复生长,叶色变绿,心叶长出,白根增多。

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缺锌典型症状是怎样?防治方法有哪些?

2、玉米:

(1)喷施锌肥。一般果树喷施浓度为0.5%-1.0%硫酸锌溶液,蔬菜喷施浓度可低一点,采用0.1%-0.2%硫酸锌溶液即可,也可以喷施液体微肥。

(2)排除积水。

3、小麦:

(1)积极使用配方肥。使作含有小麦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锌”和其它的营养元素的沃力牌小麦配方肥,小麦不会出现生理病害,既省工、省事,省时,价位又低,又经济实惠。

(2)提倡平衡施肥。就是根据地力均衡施肥。一是不要单一长期施用某一种化肥;二是根据地力和目标产量合理施肥;三是根据小麦生长期间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比例和方法分次施肥,杜绝一炮轰的施肥陋习。

(3)施用基肥。每亩用七水硫酸锌1~2千克,整地时混合化肥或沙土施入土壤,一般3~5年施用一次。

(4)浸种。将选好的麦种放入0.05%七水硫酸锌溶液中,浸泡12~24小时,捞出后晾干播种。

(5)喷施叶面肥。可用0.30%~0.40%的七水硫酸锌溶液喷洒叶面,连续喷2~3次,相隔时间5~7天,最好和氨基酸及腐植酸叶面肥混合喷施。

4、棉花:

最好亩用“六高底肥王·棉花高产长效素”0.8~1.6公斤在耕地前底施或苗期追施(注意不要和尿素混合,且要注意避免使用硫酸镁冒充的锌肥);叶面喷施可用500倍液,或“蓝色晶典·六合一增产素”半包25克,在苗期、现蕾期各喷一次。

5、果树:

(1)增施有机肥,提高树木整体的营养水平,优质粗肥多种养分,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的腐殖酸能提高土壤锌的有效性,同时降低有害元素对病体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北方果园每年每公顷应施入有机肥5万公斤,有机肥肥源较少的果园应采取隔年轮施的方法,不要降低单位面积的一次施入量。

(2)根据树种的土壤条件,合理配置氮磷钾的施用比例,在缺锌较重的果园应控制磷肥的施用量。

(3)依靠科研单位和技术推广部门,采用先进技术,开展植株叶分析,及土壤营养诊断,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减少盲目施肥,提高果园的生产效益。

(4)对已缺锌的果园,宜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补救:

a.喷肥。一般喷施硫酸锌后,可使症状很快好转,发芽前可喷施50-100倍的硫酸锌,生长季节为减少硫酸锌对果园的危害,浓度影降低在02.%以下。

b.土壤增肥。可采用底施和追施的方法,底施时将硫酸锌和腐熟的有机肥混匀后施入途中,追施时将硫酸锌和氮肥混匀后施入土中,施用量每公顷25-40公斤(或每株30-50克)硫酸锌。

c.树体输液。在根部或树干上进行输液,硫酸锌的浓度以0.1%以下为宜。

d.喷施硼锌波尔多液。具体方法是在配波尔多液时,将硫酸铜的用量减少30%-50%,以同量的硫酸锌补上,既可以防治缺锌又可以保护树体。

6、蔬菜:

在低锌土壤上要严格控制磷肥用量,低锌土壤要磷肥和锌肥同时施用。叶面喷施锌肥,一般用0.1%~0.5%的硫酸锌溶液。土壤施硫酸锌时,每公顷用量15-30公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