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4
《本草纲目》
我国16世纪综合性本草学著作,即今日的药物学专著。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成书于万历六年(1578),刊行于万历十八年(1596)。共52卷,190多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除载金、元以前各家所录1518种外,新增374种,集方8160首,附图1160幅。全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卷首部分,包括序言、凡例、编写特点以及附图。第二部分为1~4卷,1~2卷为历代本草史上有价值的41部本草著作及本草纲目所引证的书籍目录,相当于今天的文献引证。3~4卷介绍治疗各种疾病的主要药物的种类。第三部分5~52卷,为本书的中心内容,把药物分16部,62大类,16部是水、火、土、金石、草、木、谷、果、菜、服器、虫、鳞、介、禽、兽、人,实为动物、植物、矿物三大类,其中植物部分共记载1167种,分为草、木、谷、果、菜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隰草、水草、石草、苔草、蔓草、毒草、芳草等8类;菜部分荤辛类、柔滑类、瓜菜类、水菜类、芝杨类5类;果部分五果类、山果类、瓜果类、夷果类、味果类、水果类、不入药果类等7类;木部分香木类、乔木类、灌木类、寓木类、苞木类、杂木类等6类;谷部分麻、麦、稻类、稷粟类、菽豆类、酿造类4类。动物药共记载478种,分虫部、介部、禽部、鳞部、兽部5部。虫部包括卵生、化生、湿生3类;介部包括黾鳖类、蚌蛤类2类;禽部包括山禽、原禽、水禽3类;鳞部包括龙、蛇、鱼、无鳞鱼4类;兽部包括畜、兽、鼠、寓怪类4类,基本符合由低等到高等的演化原则。无机药物共276种,分为水、土、金石3大部,以金石部更分为金、玉、石、卤石等类别。其分类法打破了1000多年来分药物为上、中、下三品的传统方法,而是将类似的药物归并成各个类群,以动、植物的形态、性味、习性、生境、用途等为依据,类聚群分,以纲(部)统目(类),以目(类)统种,有条不紊的分类方法,在当时,无论在中国或在世界上,都是很先进的。《本草纲目》总结了中国明代中期以前的药物学知识和用途经验,纠正了本草书中的许多错误,把中国的医药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它也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动、植物志书,把形态相似的植物排在一起,如甘遂、续随子、泽漆、大戟等,按近代分类,他们都属于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在动、植物命名上,十分重视名称的统一,1000多种植物中无一个正名是重名的,提出“总标正名为纲,余名附释名目”,对每种植物列出1个正名和若干异名,和今天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基本精神是符合的。自1596年(金陵版)刊行后,1603年又在江西翻刻,即江西版,其后翻刻几十次,促进了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和对动、植物的研究。17世纪初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并相继被译成日、朝、德、法、英、俄、拉丁等多种文字,对世界医药界和博物学的研究产生很大影响,1974年出版校点本3册,就是采用刊印较早的1603年(明万历31年)夏良心刻的江西刊本为蓝本,旁校各本进行校勘排印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