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方法 > 茯苓的种植技术有哪些,是如何种植的?

茯苓的种植技术有哪些,是如何种植的?

养殖方法2022-04-04 08:35:21

茯苓,这名儿听着有些生疏的样子,其实诸君有所不知,这是它的学名,如果要说它的别名,可能你也知道的。它别名很多,有叫云芝、玉灵灵的,有叫茯龟、松柏芋的,还有叫松木薯等名儿的。你别小看它不起眼似的,它可是世界著名药用真菌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药用真菌之一,特别是在东南亚,茯苓可是广受欢迎的产品。我国中药经典配方中的“四君子”、“八珍”、“十全”等均有茯苓身影可谓是无茯苓不成药。茯苓聚糖转变多糖时,对动物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茯苓是著名补品,东南亚一带国家,常将茯苓加入主食中,我国在食用上则是制成茯苓糕、饼、包子、饮料等食品,市场广阔,发展前景十分可观。那么,作为一个三农人,你知道茯苓有哪些种植技术,该如何种植吗?

茯苓的种植技术有哪些,是如何种植的?

茯苓的生理特性是什么?

茯苓是一种腐生菌种,菌丝从枯死的松根、松木上获得营养。茯苓与食用菌不同,它是由菌丝体、菌核、子实体三部分组成。茯苓的确与众不同,特别是它采收后的加工处理,是独具一格的。茯苓采收后去泥,需要堆置“发汗”,摊开晾干后再次堆置“发汗”,需反复数次,直至出现皱纹,内部完全干燥后才能存放。这样处理过的茯苓,叫“茯苓个”。茯苓个呈椭圆形、扁圆形、类球形或不规则团块状,大小不一。外呈淡棕色,内呈白色或淡红色,用牙咬之,粘牙。

茯苓对生长环境有什么要求?

茯苓的生长发育,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有哪些呢?主要从六个方面去考虑,分别是养分、温度、湿度、氧分、光线、酸碱度等,详细分析如下:

1、养分

野生茯苓生长在树根或树桩旁的地下,以松属树木的根为营养物质来生长。人工栽培茯菱,则要利用松属树木的树干、树桩来栽培。但茯苓也能在木屑、棉籽壳以及农作物秸秆上生长,因此可利用这些原料进行生产菌种。

2、温度

茯苓属高温型菌类,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在20℃以下生长速度缓慢,35℃以上易衰老,40℃以上则易死亡。茯苓菌核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20℃-25℃,并需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能保证菌核长大成熟。

3、湿度

茯苓菌丝生长基质的适宜含水量为60%-65%,木材的含水量以20%左右为宜,覆盖土壤的含水量以50%-60%为适。

4、氧分

茯苓是一种好气性真菌,菌丝和菌核生长都处于土中,但也需要少量的氧气。因此,栽培获苓时,覆土要求通气性强,以砂壤土为好。

5、光线

茯苓菌丝和菌核生长发育都在土中进行,不需要光线,但野外茯苓场要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土壤,以调节温度、湿度,而子实体形成则需要散射光线刺激,当菌核露出地面见光后,就会长出子实体。

6、酸碱度

茯苓是一种喜酸性的菌类,只有在酸性土壤和基质中才能正常生长。在PH值3.0-7.0范围内都能生长,但以PH值4.0-6.0为佳。

茯苓种植技术有哪些,该如何种植呢?

茯苓种植,在我国已经有1500多年的人工培育历史了。最早始于南北朝,但所产菌核很小,质量也差。到了宋朝,栽培技术明显改进,始用“肉引”种苓,使产量和品质均有大幅度提高。“肉引”种苓技术一直沿用至今,现在一些老茯苓产区仍然在使用。栽培技术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料筒育苓栽培技术、树蔸育苓栽培技术。它们技术特点各有不同,下面我就来详细讲解一下。

1、料筒育苓栽培技术

这技术是以树木为原料,截成木筒培育,也称为段木栽培,具体技术如下:

⑴ 苓场选择:苓场最好选择向南的山坡地,坡度以15⁰-35⁰角度最佳。土壤以砂壤土为最好,黏土和砂砾土不宜利用。茯苓裁培切忌连作,凡栽种过茯苓的场地,在3年内不能再种茯苓。苓场选好后,先行垦地,清理杂草、树根和石块等,场地周围要开好排水沟,防止冲刷和积水;在场四周要撒石灰粉,防治白蚁的危害;接种前10天要翻地1次,打碎泥土。

⑵ 料筒要求:各种松树如马尾松、赤松、红松、黑松等均可用于培育茯苓。其他杂木也可,但不如松木高产。树木直径以9厘米以上为宜。一般在11-12月份备料,第二年3-4月份进行接种。树砍后待稍干,再锯成60厘米左右的段木,截断后削去封皮。削皮方法:先在段木的一边纵向削去一道宽约3厘米的树皮,深度以见到木质部为宜,然后每隔3厘米(保留3厘米的树皮)再削去一道树皮,宽度和深度与第一道相同,即留皮部分与削去部分相等。

削皮的目的是加快树干内脂溢出和干燥,也有利于菌丝在削皮处定植。截断削皮后的段木放在通风、向阳、干燥处,横直交叉以“井”字形叠堆,让其干燥。堆高1.5米左右,上面覆盖树皮、茅草等以防雨淋。一般堆制100天左右,直至料筒周身有很多细小皱纹,手击发出“叩、叩”的清脆响声,此时含水量约25%左右比较适宜。

⑶ 菌种引用:茯苓的菌种俗称为“苓引”。根据菌种来源可分为肉引(菌核切片为种)、木引(指长满菌丝的段木为种)及纯菌引(指分离的纯菌种)三种。

①肉引:最好用一代或二代的种苓,中等个头、肥壮、成熟、挖后不超过15天,新鲜皮薄呈淡红色,肉白色,浆汁多,不腐烂变质。

②木引:凡长满浓密的茯苓菌丝,呈金黄色、尚未结苓的段木,均可以锯成小块,作为木引。

③纯菌引:按常规方法制种,凡菌丝长满瓶、菌丝洁白浓密健壮、无杂菌污染即为良种。凡长有杂菌或菌丝已变黄或褐色的菌种,都不能用来接种。菌龄一般为20天左右较好。

⑷ 挖窖接种:选择连续晴朗天气,采取边挖窖、边下料接种的方法。在准备好的苓场上,顺坡挖成长约1米、深和宽约50厘米的窖。每窖的距离20厘米左右,横向及纵向相隔数窖(视坡度而定)并开挖40厘米左右宽的排水沟。然后将足干的料筒搬进窖内,一窖放3筒或5筒,视料筒的大小而定。每窖用量25千克左右,下料完后即可接种。根据菌引、肉引、木引等不同类型的苓引,采用相应的接种方法。

⑸ 覆士平窖:接种后及时覆土,保温、保湿使菌丝在黑暗条件下正常生长发育,有利于菌核的形成。覆土厚度可控制在4-6厘米,不紧不松。上面可覆盖薄膜3-5天,防止下雨时渗入引起烂苓。

⑹ 结苓管理:茯苓忌湿,雨天要及时清沟排水,严防雨水浸窖。苓场及窖面的杂草要随时清除,以防止传播病虫害。接种后10天左右,扒开接种处砂土检查,若无菌丝生长,应取出旧种,另削新囗补种。接种20天后,挖开料筒的侧面检查菌丝延伸情况,通常应延伸15-30厘米。2个月后菌丝延伸到料筒的下端时,应挖开下端检查,若下端菌丝有砂状现象,说明生长良好;若菌丝停留在中段,而菌丝不连贯,俗称“跳花”,则说明生长不理想。茯苓通常接种2-3个月后,窖内开始形成成菌核,俗称“结苓”。此时土壤表面开裂成龟裂纹,应及时用土壤将裂纹覆盖,以防茯苓冒出土面。

茯苓料筒栽培过程,会出现绿色木霉、青霉、毛霉等杂菌侵染。防治方法:在接种前翻晒苓场,利用阳光紫外杀菌;料筒不能埋地过深;引用菌种要严格质量。如果发现软腐症状,应及时剔除并烧毁或深埋;发现白蚂蚁时采取挖巢,按照蚁路施药;此外还要注意预防野猪拱窖和人、畜践踏。

2、树蔸育苓栽培技术

这技术是利用树木砍伐后的树桩培育茯苓。此法不耗木材,操作简便,而且产量高,其操作工序如下:

⑴ 选篼:选择背阴向阳,土壤酸性砂质,坡度不超过30°,伐后1-2年无病虫为害的松树桩。

⑵ 挖蔸:每年“立冬”前,除净树蔸周围2米以内的杂草、石块和表土,使粗侧根裸露1.0-1.5米长,将其上的细根砍断挖出,置树蔸上晒干。树蔸及粗侧根也需进行削皮留筋处理,削皮后也应该晒一段时间。挖土时结合施药防蚁灭虫。

⑶ 接菌:茯苓接种时间以5-7月份为宜。高桩树蔸应在树桩下部、近根处斜砍一个深5厘米、长10厘米左右的三角形缺口,把茯苓菌种填入,用松树皮包好扎紧。矮桩树蔸应在粗根基部侧面削去树皮,下填晒干的小松根,上面播入菌种,使其紧贴粗根去皮处,再用松木片覆盖并捆紧。接种量视树蔸大小而定,直径30厘米以下的每株0.5-1.0瓶,30-35厘米的1.0-1.5瓶,35-40厘米的2.0-2.5瓶。接种后覆土,矮桩树蔸覆土5-7厘米,窖顶呈馒头状;高桩树蔸覆土至接种处以上5-7厘米,上部树桩露出土外,四周开好排水沟,管理方法同料筒育苓栽培法。

⑷ 茯苓采收:各地气候冷暖和栽培情况不同,茯苓一般接种后6-11个月即可采收。适宜采收的标准是:表土不再出现龟裂,菌核皮色变深,呈淡棕色,不再出现新的白色裂纹。菌核结在料筒的一端。采收时先将窖面覆盖物挖开,掀起料筒,轻轻取出菌核。若料筒腐朽,将成熟的菌核取出,料筒及小菌核仍埋于窖内,等待采收第二潮。茯芩采收时要在周围细心查找,勿遗漏,勿将菌核挖破。管理得当一般10公斤料筒,可收1公斤茯苓。

以上是关于茯苓种植技术的分享,不能不说,还是蛮复杂的。想投资种植茯苓的朋友,最好去茯苓产区好好学习一番,别不懂装懂,否则不能获得很好的收获不说,还可能因为技术与管理不达标,而弄得个血本无归。懂者易,不懂难,勿心血来潮而盲目投资。要种,就得学会技术,学会管理,打有备之仗,才能产量、效益双丰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