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美文 > 春光三月可采艾

春光三月可采艾

精选美文2022-02-14 14:49:12

艾是古老的植物。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曰:“三月可采艾。”又到三月,又到采艾。

先秦时代人们便将艾看做是相思植物,将相思之情寄托于艾。《诗经》中写到“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彼此相思,分别后的日子是苦日子,便去采艾,艾在春天的阳光下生长。《本草图经》中写到“处处有之,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叶背白。”艾在春天的阳光下遇风便长,生长很快。

采艾最初还是用来引火种的。古籍记载,艾引火大都是在占卦之前。《尔雅》中称艾为冰台。古时气候寒冷,或者占卦都会是在结冰的季节。引火用冰,举冰朝向太阳,将干艾置于冰后,即得火。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之“非攻”一篇中对此有过描述:“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水。”

易燃的缘故吧,便将艾用于灸病。晒干,制成艾绒,针灸时点燃艾绒,靠近穴络,古中医以为,提升温度可加快血液流动,另外艾被点燃后,会散发出特殊的艾香,艾香而熏而渗入穴位,以通经活络。按明朝李时珍的说法,艾具有通十二经,回阳理气,驱湿寒的功效。艾以“陈久者良”,《孟子》中写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看来以三年陈艾为佳。民间尚存艾香端午辟邪一说。《荆楚岁时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民间的这个风俗,至今仍流风不绝。

艾的食用性也是很古老的。不过艾叶味苦,平时几乎没人食用,只是到了灾荒之年,灾民才会想起长于山野路旁的艾草。艾的食用性在饥荒年代更多地体现于救荒。明朝皇子周王朱橚写过一本《救荒本草》,其中专列一节,写道:“生田野中。叶有艾香。味苦。”艾草救饥时可“采叶,渫熟,水淘去苦味,油盐调食。”

艾的异香,则一直飘荡在民间的食谱中。知堂先生在《儿童杂事诗》中的“果饵二”一节中写到:“嘉湖细点旧名驰,不及糕团快朵颐。艾饺印糕排满架,难忘最是灸麻糍。”其中写到的“艾饺”则是南方乡间的节令特色食品,尤其清明上坟,是墓前的祭品。将艾煮熟,捞出滤去水,切碎,揉入面团中,捏成小碗状,放入豆沙、枣泥、芝麻糖等馅料再捏而成,然后,上笼经旺火蒸,约二十分钟左右即可出笼,蒸气洋溢着的艾饺,色泽光鲜,呈现艾草浓绿本色,且异香扑鼻,色、香俱美,其味必佳。清明前后,街头小店也有知堂所谓的“艾饺”上市,虽颜色无异,但大多用的是与艾相似的一些替代品,其香味便大打折扣。还是知堂,在“儿歌中的吃食”一文中专门写道;“说到香味,艾糕还要好些……。街上糕店制造艾糕艾饺,偷工减料,不用艾叶,只是在粉中加入油菜的汁,染得碧绿的,中看不中吃。”在江南一带,过年吃年夜饭时有吃“团圆馃”的习俗。“团圆馃”是与“艾饺”相似的一种食品,做法、成分与“艾饺”一般,不过过年时用的艾是艾干罢了,不少人家是早春时就准备好了的。全家人团团圆圆地围坐一桌,吃着“团圆馃”,有春天田野的绿色荡漾。

三月天,春光暖人,三月采艾,手中拎的是一只竹编的菜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嘴里喃喃地念着《诗经》,古老的植物不会老去。


    标签:艾草三月一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