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5
果树类虫害:咖啡豹蠹蛾
植物百科2022-04-02 15:02:16
虫害分布
分布在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
虫害危害
寄主于茶、咖啡、荔枝、龙眼、柑桔、梨、柿、枇杷、桃、葡萄、枣等。幼虫蛀食枝干木质部,隔一定距离向外咬1排粪孔,多沿髓部向上蛀食,造成折枝或枯萎。该虫在新茶区发生多,对幼龄茶树为害较大。成虫把卵产在幼嫩枝梢上,幼虫孵化后即蛀入梢内,向下蛀时,可直达主干基部,且常有回转向上蛀入其他枝条之现象,转枝为害时,多从直径lcm左右的主干蛀入。每只幼虫常可蛀害3—5个大茶枝。
虫害形态特征
成虫
体形较小,灰白色。雄体长14~21毫米,翅展30~34毫米,雌体长18~25毫米,翅展28~45毫米。头部小,复眼大,黑色,球形。下唇须短小,黄褐色,仅达复眼中部。触角黑褐色,雄虫的基半部双栉状,栉齿细长,端半部细齿状;雌虫的基半部丝状。胸部具白色长茸毛,背面有3对青蓝色圆点。翅灰白色,在翅脉间密布大小不等的青蓝色短斜纹,雌虫的清晰,雄虫的模糊;前翅的比后翅的明显;后缘及脉端的斑纹显著,跗节黑色。前足胫节突几乎与胫节等长;中、后足胫节各具端距1对。腹部灰白色(久放的标本呈褐色或暗褐色),背面*、两侧共有5列青蓝色斑点;第8节背面青蓝色。雌虫的产卵管外露,长5~8毫米。 雄性外生殖器的钩形突基部近1/3处显著向下弯,两侧边下折,背面观为尖三角形。抱器片狭长,基部较窄。
卵
椭圆形,长径不足1毫米,短径约0.6毫米,淡黄白色,以后颜色略有加深。
幼虫
初孵幼虫体长1~1.5毫米,头部深紫色,胸腹部淡红色。老熟时体长30~40毫米,头3~4毫米,体肉红至紫红色。上腭黑褐色,坚硬。单眼区有一深褐色小斑。胸部以前胸为最大。前胸背板黄褐色,略呈梯形,前缘有4个小缺刻,背面*有一浅细纵线,背板前半部有黑褐色翼状纹伸向两侧,后半部近后缘有深褐色的横列小齿4行,第1行小齿成弧形向中部凸出,第2行微成弧形向前凸。第1、2行的小齿皆以中间几齿最大,向两侧依次变小,齿尖皆向后上方斜伸。腹部第9节后端有一与臂板等宽的褐黑色窄纹,褐黑色臀板两侧各有一颜色比臀板色略淡的斑纹。腹足趾钩双序环,臀足的为单序横带。
蛹
体呈长圆筒形,褐红色,长19~25毫米,头部先端有一上下略扁的突起,形似鸟喙。胸部背面略隆起,以中胸最长。腹部第2~8节均有小刺横列,除第2和第8节仅有1列外,其余各节皆为2列。腹末有臀棘6对,靠背面l对较小,靠腹面的5对较大。
虫害发生规律
咖啡豹蠹蛾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蛀道内越冬(贵阳)。翌年3月初继续蛀害,4月下旬以后幼虫陆续老熟,5月初始见化蛹,5月下旬至6月初大量化蛹,蛹期15~20天,6月下旬为成虫羽化盛期。成虫寿命5~7天。成虫羽化后不久即可交尾产卵,卵期15天左右,6月上旬便可见到初孵幼虫。由于成虫羽化时间不一致,故在林间几乎任何时候都可见到幼虫。老熟幼虫化蛹前,先吐少量丝缀合木屑堵塞蛀道下方,然后在填塞处上方咬一斜向上方的圆形羽化孔,羽化孔表皮咬至略与寄主皮部分离,形成羽化孔盖,再在距羽化孔盖3~4毫米处的上方造一直径1.5~2毫米的小孔道,最后将小孔道与羽化孔之间再用丝与木屑缀合堵塞,形成蛹室,化蛹其中。蛹室宽4~5毫米,一般长30~40毫米,也有的长达70~80毫米。 蛹经15~20天便羽化。羽化前,蛹借助体上的刺列蠕动至羽化孔口,顶开羽化孔盖,50~60分钟后半露于羽化孔外,脱蛹壳而羽化成虫。羽化后留下的棕色透明蛹壳,在羽化孔外久不失落,极易查见。 刚羽化的成虫要爬至枝或叶等处悬挂,翅才能顺利展好。从破蛹壳到翅全展好需10~20分钟。初展的翅略带黄色。成虫白天静伏,夜间活动,趋光性极弱。雄蛾飞行力较强。羽化后不久即可交尾产卵。雌虫产卵前在枝干上爬行,并用产卵管不断探寻产卵场所,卵喜产于孔洞或缝隙处,几十粒至数百粒产成块状。每一雌虫的产卵量为275~667粒。未经交尾的雌虫也能正常产卵,但产出的卵不能孵化。卵经15天左右即可孵化。初孵幼虫有群集取食卵壳的习性,3~5天后渐渐分散。分散的方式以吐丝下垂借风迁移为主,也有爬行迁移。幼虫多从嫩枝基部逐渐食害蛀入。当蛀至木质部后多在蛀道下方环蛀一圈,并咬一通外的蛀孔,然后向上蛀食,同时不断向外排出粪粒。粪粒呈长颗粒状,随虫龄的增加,粪粒由小变大,颜色由灰蓝变为淡黄蓝色。因此在蛀孔方向的地上常有显见的粪粒堆积,有时粪粒粘连成团,悬于蛀孔周围。 幼虫危害长达240~250天,蛀害孔道一般长300~800毫米,少有转枝危害现象。绝大多数是一虫蛀害一枝。11月底逐渐停食,12月进入越冬阶段。
虫害防治方法
(1)成虫发生期设黑光灯诱杀。
(2)刺杀幼虫,用细铁丝从蛀孔或排粪孔插入向上反复穿刺,可将幼虫刺死。
(3)及时剪除受害枝,集中烧毁或深埋,经1—2年可将其控制。
(4)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5)幼虫初蛀入韧皮部或边材表层时,用40%乐果乳油柴油液(1:9)涂虫孔,防效高。
分布在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
虫害危害
寄主于茶、咖啡、荔枝、龙眼、柑桔、梨、柿、枇杷、桃、葡萄、枣等。幼虫蛀食枝干木质部,隔一定距离向外咬1排粪孔,多沿髓部向上蛀食,造成折枝或枯萎。该虫在新茶区发生多,对幼龄茶树为害较大。成虫把卵产在幼嫩枝梢上,幼虫孵化后即蛀入梢内,向下蛀时,可直达主干基部,且常有回转向上蛀入其他枝条之现象,转枝为害时,多从直径lcm左右的主干蛀入。每只幼虫常可蛀害3—5个大茶枝。
虫害形态特征
成虫
体形较小,灰白色。雄体长14~21毫米,翅展30~34毫米,雌体长18~25毫米,翅展28~45毫米。头部小,复眼大,黑色,球形。下唇须短小,黄褐色,仅达复眼中部。触角黑褐色,雄虫的基半部双栉状,栉齿细长,端半部细齿状;雌虫的基半部丝状。胸部具白色长茸毛,背面有3对青蓝色圆点。翅灰白色,在翅脉间密布大小不等的青蓝色短斜纹,雌虫的清晰,雄虫的模糊;前翅的比后翅的明显;后缘及脉端的斑纹显著,跗节黑色。前足胫节突几乎与胫节等长;中、后足胫节各具端距1对。腹部灰白色(久放的标本呈褐色或暗褐色),背面*、两侧共有5列青蓝色斑点;第8节背面青蓝色。雌虫的产卵管外露,长5~8毫米。 雄性外生殖器的钩形突基部近1/3处显著向下弯,两侧边下折,背面观为尖三角形。抱器片狭长,基部较窄。
卵
椭圆形,长径不足1毫米,短径约0.6毫米,淡黄白色,以后颜色略有加深。
幼虫
初孵幼虫体长1~1.5毫米,头部深紫色,胸腹部淡红色。老熟时体长30~40毫米,头3~4毫米,体肉红至紫红色。上腭黑褐色,坚硬。单眼区有一深褐色小斑。胸部以前胸为最大。前胸背板黄褐色,略呈梯形,前缘有4个小缺刻,背面*有一浅细纵线,背板前半部有黑褐色翼状纹伸向两侧,后半部近后缘有深褐色的横列小齿4行,第1行小齿成弧形向中部凸出,第2行微成弧形向前凸。第1、2行的小齿皆以中间几齿最大,向两侧依次变小,齿尖皆向后上方斜伸。腹部第9节后端有一与臂板等宽的褐黑色窄纹,褐黑色臀板两侧各有一颜色比臀板色略淡的斑纹。腹足趾钩双序环,臀足的为单序横带。
蛹
体呈长圆筒形,褐红色,长19~25毫米,头部先端有一上下略扁的突起,形似鸟喙。胸部背面略隆起,以中胸最长。腹部第2~8节均有小刺横列,除第2和第8节仅有1列外,其余各节皆为2列。腹末有臀棘6对,靠背面l对较小,靠腹面的5对较大。
虫害发生规律
咖啡豹蠹蛾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蛀道内越冬(贵阳)。翌年3月初继续蛀害,4月下旬以后幼虫陆续老熟,5月初始见化蛹,5月下旬至6月初大量化蛹,蛹期15~20天,6月下旬为成虫羽化盛期。成虫寿命5~7天。成虫羽化后不久即可交尾产卵,卵期15天左右,6月上旬便可见到初孵幼虫。由于成虫羽化时间不一致,故在林间几乎任何时候都可见到幼虫。老熟幼虫化蛹前,先吐少量丝缀合木屑堵塞蛀道下方,然后在填塞处上方咬一斜向上方的圆形羽化孔,羽化孔表皮咬至略与寄主皮部分离,形成羽化孔盖,再在距羽化孔盖3~4毫米处的上方造一直径1.5~2毫米的小孔道,最后将小孔道与羽化孔之间再用丝与木屑缀合堵塞,形成蛹室,化蛹其中。蛹室宽4~5毫米,一般长30~40毫米,也有的长达70~80毫米。 蛹经15~20天便羽化。羽化前,蛹借助体上的刺列蠕动至羽化孔口,顶开羽化孔盖,50~60分钟后半露于羽化孔外,脱蛹壳而羽化成虫。羽化后留下的棕色透明蛹壳,在羽化孔外久不失落,极易查见。 刚羽化的成虫要爬至枝或叶等处悬挂,翅才能顺利展好。从破蛹壳到翅全展好需10~20分钟。初展的翅略带黄色。成虫白天静伏,夜间活动,趋光性极弱。雄蛾飞行力较强。羽化后不久即可交尾产卵。雌虫产卵前在枝干上爬行,并用产卵管不断探寻产卵场所,卵喜产于孔洞或缝隙处,几十粒至数百粒产成块状。每一雌虫的产卵量为275~667粒。未经交尾的雌虫也能正常产卵,但产出的卵不能孵化。卵经15天左右即可孵化。初孵幼虫有群集取食卵壳的习性,3~5天后渐渐分散。分散的方式以吐丝下垂借风迁移为主,也有爬行迁移。幼虫多从嫩枝基部逐渐食害蛀入。当蛀至木质部后多在蛀道下方环蛀一圈,并咬一通外的蛀孔,然后向上蛀食,同时不断向外排出粪粒。粪粒呈长颗粒状,随虫龄的增加,粪粒由小变大,颜色由灰蓝变为淡黄蓝色。因此在蛀孔方向的地上常有显见的粪粒堆积,有时粪粒粘连成团,悬于蛀孔周围。 幼虫危害长达240~250天,蛀害孔道一般长300~800毫米,少有转枝危害现象。绝大多数是一虫蛀害一枝。11月底逐渐停食,12月进入越冬阶段。
虫害防治方法
(1)成虫发生期设黑光灯诱杀。
(2)刺杀幼虫,用细铁丝从蛀孔或排粪孔插入向上反复穿刺,可将幼虫刺死。
(3)及时剪除受害枝,集中烧毁或深埋,经1—2年可将其控制。
(4)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5)幼虫初蛀入韧皮部或边材表层时,用40%乐果乳油柴油液(1:9)涂虫孔,防效高。
上一篇:培养壮健结果母枝下一篇:栀子花黄叶是什么原因 栀子花黄叶的解决办法
相关文章
- 详细阅读
- 果树类虫害:金纹细蛾详细阅读
2022-04-12
- 果树类虫害:核桃举肢蛾详细阅读
2022-04-11
- 果树类虫害:芽白小卷蛾详细阅读
2022-04-11
- 果树类虫害:桃潜叶蛾详细阅读
2022-04-10
- 果树类虫害:山楂超小卷蛾详细阅读
2022-04-09
- 果树类虫害:苹果蠧蛾详细阅读
2022-04-07
- 果树类虫害:桑褶翅尺蛾详细阅读
2022-04-05
- 果树类虫害:苹掌舟蛾详细阅读
2022-04-04
- 果树类虫害:葡萄修虎蛾详细阅读
2022-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