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百科 > 植物知识 > 药用植物猪苓人工培植技术

药用植物猪苓人工培植技术

植物百科2022-04-02 11:43:39
药用植物猪苓人工培植技术

摘要 介绍药用植物猪苓人工培植技术,主要包括猪苓繁殖、蜜环菌的培养、繁育场地选择与菌材培养、栽苓、适时采收等内容,以期为人工培植猪苓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药用植物;猪苓;人工培植

中图分类号 S567.3+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5-0071-02

猪苓俗称野猪粪,属真菌植物,为多孔菌科polyporus、Umbellatus(pers)Fr。菌核入药,利尿通淋、除湿止泻、消肿、治急性膀胱炎等,产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我省大通河、湟水河、隆务河流域及黄河干流两侧林区,在海拔2 200~3 700m的东南或西北坡,坡度25°~50°的桦树和云、桦混交林内均有生长;但在海拔2 200~2 600m居多,夏、秋季节当地群众采集晾干后出售;仅互助北山林区不完全统计已生产约20t,最高年份生产3 337kg。随着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善入林区生态旅游。由于林间人员活动频繁,四野践踏,加之群众无组织无计划乱采集,目前我省东部林区猪苓资源逐年减少;为保护种源、发展生产、增加林区群众经济收入,可试行人工繁殖。有文献记载陕西汉中地区猪苓人工栽培已在生产上应用。当林间温度低于5℃或高于25℃时猪苓即停止生长,呈休眠状态,如果温度达到8℃时开始萌动生长,在15~24℃生长最好,土壤要求含腐殖质丰富、疏松、透水良好、含水量10%左右、土壤酸碱度呈中性或微酸性。猪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因此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依靠蜜环菌供给营养。按我省东部林区猪苓生长环境和物候因子均具备人工繁殖条件。

1猪苓繁殖

1.1无性繁殖

经过人工菌种的分离和培养可解决种源问题。干燥菌核呈不规则块状(2.5~4.0)cm×(3~10)cm,表面黑色或黑褐色,凸凹不平,表皮有皱纹,断面为白色或淡黄褐色,猪苓的菌核为多年生。菌核在猪苓生活史中占有重要位置:一是储存养分;二是抵抗不利的外界环境,当遇到气温过低、干旱等不利环境时呈休眠状态,待有了适宜的生活环境时菌核的任何部位都能萌发出新的菌丝。新的菌丝缠在一起呈白色或淡黄色头状叫苓头,苓头是正生长的菌核。苓头长大分叉,一个生长期可增大6~15cm,直径2~3cm,此即无性繁殖。猪苓的无性繁殖可分为:初苓期,即新生苓(苓头);幼龄期,即生长1个周期的菌核,呈黑褐色或棕黄色;成苓期,即生长1年以上的菌核,呈黑色或黑棕色;子实体,即生长2~3年以上的菌核上长出子实体(即母苓上长出的小苓头)。

1.2有性繁殖

在夏、秋季节气温在21~25℃,雨后林地潮湿时,菌核往往长出子实体。子实体的菌柄呈树枝状分枝,形成丛状高10~20cm,每个小枝顶端着生圆形菌伞(也称菌盖,直径达15~20cm左右),呈黄白色或淡褐色,俗称“猪苓花”或 “千层蘑菇”,气味芳香,采摘后也可食用,美味可口,是蘑菇中的娇娇者(互助北山林区群众常摘回美餐)。子实体整个表层布满菌管,其口圆形,有200~400个/cm2,短棒状白色,顶生4个担孢子。担孢子是子实体产生的有性孢子,当担孢子发育成熟后自动射出,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后形成初生菌丝体。新生菌丝体经质配后产生双核的次生菌丝,再生长发育成菌核,此即猪苓的有性繁殖。

由上述可知,猪苓的组织分离有菌核分离和孢子分离两种,以猪苓的菌核为材料分离培养出新的菌核(即猪苓)叫原体分离,即无性繁殖或称营养繁殖;以猪苓的菌核上长出的子实体发育后产生的有性孢子再萌发成新菌丝体演变繁殖的菌核叫有性繁殖或孢子繁殖。这2种分离菌种的方法总称人工菌种。

2蜜环菌的培养

蜜环菌是猪苓生长所需养分的供给者,故在栽培猪苓中,首先要培养好蜜环菌。蜜环菌是真菌门,担子菌纲,白蘑科,蜜环菌属的一种,整个菌体分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蜜环菌的菌丝体呈纤细的白色线状,单条菌丝肉眼不易察辨;成堆时呈白色绒毛状,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菌丝有分隔的细长物交织成菌膜,呈白色或微黄色片状存在。菌膜是菌丝形成菌索的中间阶段,在大片菌膜的边缘可见到辐射状的无菌鞘的扁平菌索,很多菌丝扭成根状菌索,外面套一层菌鞘,菌索的顶端生长点为白色附有黏液,便于向前延伸。幼菌索为棕红色,健壮菌索为暗红色,较老菌索为黑色,老化菌索为纯黑色。自然界中常见的蜜环菌是根状菌索附生在林地树枝和树根上。蜜环菌索与树根的主要区别是:菌索无木质部,纵剖或横断面可见绒毛状白色纤细菌丝,其尖端有白色生长点,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氧气条件下,在黑暗处可见到萤光。蜜环菌菌丝在有机质的土壤内和树枝(杆)、树根(桩)表面常以粗壮圆实的根状菌索形式生长。蜜环菌的子实体即通常所说的蘑菇或“菌子”生长期较短,一般生长在火烧或砍伐后半腐烂而湿润的树桩上,在树皮和木质部之间,纵横交错生长了很多粗壮而扁平的蜜环菌索;在基物上形成相互连通的菌索网,又能与树桩根系上的菌索网相连接。当把树皮撕开时可以看到子实体是从这些菌丝网或基物的菌丝上发生的,在干燥、阳光直射等情况下,子实体很难形成,树干和树桩上没有树皮时也不能生长成子实体。蜜环菌的子实体呈伞状,高5~10cm、丛生。菌盖幼小时为半圆形,以后逐渐平展,菌盖直径为3.5~6.0cm,呈米黄色或黄褐色,中部色泽深,盖表有黄褐色的鳞纹,以辐射状向四周散开;菌柄为圆柱体,基部稍膨大,柄长4~5cm,外围为纤维质,中心为海绵质,老熟时中空。蜜环菌是一种腐生为主兼寄生的真菌,喜生于枯死的树干、树桩和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以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繁衍生息。在蜜环菌索进入猪苓核后,通过主动渗透方式从蜜环菌分泌物中吸取养料。这样蜜环菌、猪苓寄生植物(桦木科桦木属各树种),构成食物链。蜜环菌在6~25℃范围内均能生长发育,但在20℃左右长得最好。

3繁育场地选择和菌材培养

繁育的场地应选湿润、通气良好、利水的砂质壤土,坡向西南、西北均可,但必须有一定的树木遮盖阳光及树下有腐植、落叶层厚的山坡,即能满足蜜环菌和猪苓生长的基本条件。人工栽培地海拔尽可能在3 000m以下,在室内、室外、箱、槽等条件下都可栽培猪苓。

蜜环菌是猪苓营养的供给者,栽培猪苓必须培养长有蜜环菌的木棒,我省能长蜜环菌的树木有桦木科的各种桦树(在毛榛及虎榛子树上也时有生长),取直径10cm左右树干,将其锯成60cm长的木段,把木段晾晒15d左右使水分散失20%~30%;然后将木段每隔3~5cm砍一鱼鳞口,砍3~4排;再将长有蜜环菌的树桩、树干作为菌种,挖深50cm,长、宽各70cm的坑,把做好的木段与带有蜜环菌种的树桩、树干相间排列放入坑内,以5~6根为1排,分上、下两层,覆土10~15cm,经过2个月(地域气候稍寒冷的可适当延长10d左右)发菌良好,菌床应在6~8月培育,1窝菌床可以分栽2窝猪苓。

4栽苓

把菌床挖开将菌材取出,就地栽1窝,下层一排原床栽1窝。用野生猪苓或人工栽培收获的菌核作种,应选择新苓、幼苓、成苓等作种。将苓核掰成小块,大小如核桃,长、宽各2~3cm,1窝下种量250g。坑栽时,坑深50cm,长、宽各70cm,1窝5~6根菌棒,把掰好的猪苓种一个一个地放在菌棒的菌索较多之处;稍用力使苓种面与菌索和菌材紧密结合,以便猪苓、蜜环菌和菌材三者建立营养关系,使蜜环菌和猪苓有机共生。蜜环菌的旺盛生长为猪苓提供营养,故为蜜环菌生长创造良好环境可提高产量。1根菌材上放5~8个菌种,坑底疏松,菌棒间距6~10cm,种苓放好后覆盖15~20cm腐植质土轻压,上面再盖枯枝落叶高出地面,呈龟背形。栽苓时间一般为春季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宜,秋季在9月中下旬。猪苓栽植后不需要除草,保持野生状态,不能挖开翻看,应经常使土壤湿润即可。

5适时采收

猪苓栽后2~3年采挖。春季4月下旬至5月、秋季10月下旬采挖,但以秋季挖为好。用于种栽的应随挖随栽,其余晒干后贮藏在通风干燥处待出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