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2
集景式园林的大发展
外来因素的吸收
在中国建筑发展的几千年中,各地区都在不断交流,相互融合,互为补益。自公元1世纪前后中国与欧洲、亚洲各国发生交往以后,即不断吸收外来的建筑因素,丰富自己的内容。古塔即是吸收印度等国建筑艺术因素不断创造发展的范例。中国园林艺术同样在不断吸收外国的东西,塔早已成了园林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明清以后与国外的交往更为密切,音乐、美术、建筑等相继传入我国,首先是在宫苑中采用。最有名的是圆明园中的海晏堂、线法山、谐奇趣、万花阵、远瀛观等被称为西洋楼。其建筑特点是将欧洲当时盛行的巴洛克建筑艺术与传统的手法相结合。由于这些西式建筑是以石雕砌筑,不易为火所焚,因此,经过1860年和1900年两次侵略战争,至今还留有残迹。
其他宫苑和私家园林,在明、清时期虽然也吸取了西洋园林的一些技法,但因为中国园林有着深厚的传统、独特的风格,外来因素或被融合,或被同化吞噬,逐渐中国化了。集景式园林的大发展中国古代园林规模宏大,兼包并蓄,移天缩地,不断发展成集景式园林,以集锦的方式把各地美景(包括现成的名园)搬入园内,集天下名园之大成,只是到明,清时期才算是发展到了高峰,其中又以清康熙、乾隆两朝所经营的几处大型宫苑为甚。
康熙和乾隆都是在位60年以上的皇帝,又值王朝的盛期,政治、经济基础比较好。他们多次巡游江南,饱赏了江南的秀丽山川和苏、杭等地的湖光山色及园林。其经营的皇家园苑多仿建江南景色,如圆明园中的100多处景色,大多仿自江南,其中有仿照杭州景色的“断桥残雪”、“柳浪闻莺”、“平湖秋月”、“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有仿照宁波天一阁藏书楼的“文源阁”,仿照桃花源的“武陵春色”等等。
清漪园(今北京颐和园)中的西堤六桥是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而布置;谐趣园是仿江苏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造,是园中之小园;十七孔桥是综合了卢沟桥与苏州宝带桥的特点而建成;南湖岛上的涵虚堂(原望蟾阁)是仿照湖北黄鹤楼而建;后湖苏州街及西岸临河街市则把苏州的城市街景也搬来了。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同样采集了许多江南园林景色,如芝径云堤是仿杭州西湖苏堤而筑,烟雨楼是仿嘉兴南湖烟雨楼而建,金山是仿镇江金山景物而建。另外,万树园中还模拟蒙古草原的意味布置了草原景色。
集景式园林,是清代大型宫苑通常采用的一种布局手法,也是这一时期造园的特点和成就之一。
园林艺术向精深完美发展,达到造园艺术的高峰
明、清时期的造园艺术实际上是总结了几千年来的造园经验,殷周以前那种主要利用自然山水林木、湖池鸟兽的原始囿圃和秦汉时期动辄数百里的苑囿被缩小了。因为那种宫苑不可能密布建筑物或经过人工培植的花木,多半是空野的山川和自然林木,就连宫殿也是比较疏落的。像杜牧《阿房宫赋》中所说的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也只能是在主线上而不是全部。魏、晋、南北朝、隋、唐那种上百里的宫苑,与今天的颐和园、圆明园的建筑密度以及假山花木的密集程度相比,也相差很远。明、清时期园林中的建筑物密度大大增加了,叠山艺术也发展到高峰,那种数百里范围的空野占地情况已经非常罕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早期社会里,人口稀少,土地较多,奴隶主和封建帝王可以大片占用土地,作为禁区,如西安的八百里秦川几乎被秦汉时期的宫苑占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土地价值的提高,已不能像早期那样占地几百里了。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园林艺术本身的发展。例如叠山,从主要是真山发展为假山,从稍加点缀发展为模仿缩写,在整个布局上完成“小中见大”、“咫尺山林”、“似有深景”、“作假成真”、“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大量施展人工的创造,在较小的范围内,营造出深邃、宏阔、多景的效果,如清代几处大型宫苑圆明园、清漪园、避暑山庄等,周围也不过20里左右而已。江南园林更是在很小的范围内,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更大的天地、更多的景色。
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借景”和“移步换景”表现手法,也是在明、清时期发展成熟的。园林范围缩小了,园林密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均要加以周密的考虑。对园里、园外各个景点有机地加以布置,使园林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相关文章
- 详细阅读
- 红花继木常见的园林造景方式详细阅读
2022-04-25
- 1、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景观的作用详细阅读
2022-04-21
- 3、植物造景对园林道路的组景作用详细阅读
2022-04-21
- 园林设计的丛林造景技法详细阅读
2022-04-20
- 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造景的发展详细阅读
2022-04-19
- 秋色叶树木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详细阅读
2022-04-19
- 浅谈挂钩式悬崖桩景的造型特点详细阅读
2022-04-18
- 带你解析园林工程未来十年的五大发展趋势详细阅读
2022-04-16
- 紫叶稠李在园林中的应用|园景树的选择详细阅读
202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