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美文 > 龙眼树

龙眼树

精选美文2022-02-14 13:52:18

“物以稀为贵”,然美好的事物并非都做稀有之状远离百姓,它们也可以是可亲可近的,比如阳光、空气,比如龙眼树。

龙眼是闽南常见的树种,它们不只喜欢在山野结片成林,也愿意亲近民居。乡村的房前屋后、道旁路边,随处可见龙眼树郁郁葱葱的身影。它们也可以在院子里长得落落大方,甚至与楼房比肩成长,果实成熟时,在阳台上伸手可及。龙眼树天生随和,既不怨墙角的逼仄、民居的拥挤,亦不嫌乡间小径的幽静偏僻,只要它们的根可以到达泥土,枝叶得以见到阳光雨露,在哪里都深碧浅绿地茁壮成长,于随遇而安中见顽强之生命力。

春暖花开,龙眼树亦遵循时令。只是龙眼的花朵细小,颜色浅淡,既缺艳色引人注目,又欠妩媚撩人情思,在万紫千红的色彩漾动中只能安静、低调地绽放。然它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未来的岁月。待几阵风雨过后,那些绚丽的花儿难以维持艳色娇姿,而这些小家伙却凝成果实跃立枝头,颗颗粒粒精神抖擞,愈见生机和灵性。缘于果实的确切存在,它们拥有真正内涵的美。观者的心情也会受此影响,刹那的繁华让人惊艳,而温情的小花却给人踏实的希望,美的方式各异,结局全然不同。歌词吟咏“平淡是真”,是人类之感悟,于花的世界竟也如此贴切。

龙眼树高大的身躯储藏着丰富的营养,虽不能给花朵美艳的外衣,却赋予它们蓬勃盛开的力量。这些朴素的小花,并不是零星地、单薄地开放,而是朵朵相依相聚在一起,成串成片,盈满枝头。远望时,一树就是“一朵”,那是多么硕大壮观的一朵呀!众多的龙眼花开,相互呼应,洋溢着一种素淡、丰盈之美。很快龙眼树下多了蜜蜂的忙碌,接着又多了粘稠纯正的龙眼花蜜。金黄的琥珀色泽的龙眼花蜜,具有清热润燥、补中益气之功效,更可养颜美容,当然必须拥有。我把矿泉水瓶洗净晾干,去买“宝贝”,龙眼树下萦绕着蜜蜂嗡嗡之声,那是花儿与知音的盛会。

然而,人们大多只在果实成熟的季节,才会关注龙眼树。因为随处可见,每日可见,太让人习以为常了。随时需要被关注是一种强求,时刻保持灿烂并不明智,那得耗费多少精气神呀!龙眼本就不是争奇斗艳一族,更无意锋芒毕露。作为常绿乔木,它的枝叶早已融入乡村色泽,成为村庄的一部分。时节悄然前行至立秋,蓦然发现果实已压低枝条。亲近的感觉或许就是这样:日日安然相处,惊喜只是调和之笔。

如何形容龙眼的果实,如何表述它的美好?这不是件容易的事,若需要有个大致的比方,风情万种的荔枝算是它的“近亲”。它们的果肉有相似之处,而两者之别,可以用子贡的一段话来譬喻:“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荔枝之美如子贡所言“墙也及肩”,其果壳透红、色泽清丽,更有历代诗人、词者吟咏无数为注,人们易观其好。而龙眼之美则如“夫子之墙数仞”,只有深入了解,相处日久,才明白其优质的内心。

低调的龙眼不只花开得素淡,居然还选择一种接近泥土的棕褐土黄的色泽,来作为果实宝宝的外衣。这简直是大智若愚的做法。若有人对那朴实无华的外表轻视而不屑,是一定要反思自己智慧的。剥开不起眼的果皮,里边是晶莹剔透,是饱满滋润,是清醇甘甜……想知其中味,最好是亲自品尝。我不担心自己言过其实,只怕笨拙的自己难以诠释它的好。

鲜果已是上乘,但只是一曲佳作的引子或前奏。滋补佳品“南桂圆北人参”所指的“桂圆”,便是龙眼干。升华的过程并不轻松,阳光的暴晒,或者炭火的烘焙,让丰盈饱满的果肉变瘦、变韧,色泽更由透明水嫩变成厚实深沉。当鲜果的风华逐渐褪去,龙眼干的滋补之功却凝练而成。《本草纲目》记载:“其味甘、平,开胃益脾,补虚长智。主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此时的龙眼已不是应季水果,而是集药材、干果、补品于一身;亦不再隔日味次,而可经年久存。因为质的飞跃,它的价值上升,存在的时间空间也随之拓展开来。

最近的习惯是,工作回来就拿一修长的“勾勾”到屋后去摘龙眼。也常攀爬到树上,树上是怎样迷人的风光啊,视线上了一个层次,所见所思皆随之变化。原本高高悬挂的龙眼,此时就在左右,随意采摘。选一个喜欢的枝干当做依靠,晃动着脚丫,时光是活泼灵动的呀!目光还可越过枝枝叶叶,越过更多的障碍,平时只能仰视的事物,此刻可以平视,甚至俯视。俯仰之间,是“更上一层树”的美妙,是亲近树、亲近自然的欢喜心。

以花酿蜜,以果滋补,是人们对龙眼美好的点滴了解。遮阳挡雨,清风朗月,那些平淡相处的暮暮朝朝,有着更多的温情。然而,虽然它与民居如此靠近,但并不是人类的依附。它的本质依然是树,安然恒久地生长于天地之间。


    标签:龙眼杨燕妹散文美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