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百科 > 植物知识 > 杨树产业诠释平原林业辩证法

杨树产业诠释平原林业辩证法

植物百科2022-03-21 14:25:57

杨树产业诠释平原林业辩证法

新建的杨树原料林基地

从1999年湖北吉象人造林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出第一张中密度纤维板至今,已过了整整十年。

10年以前,湖北吉象刚刚落户石首时,有人曾经质疑:这家以林为粮的“大象”,要不了几年,就会把石首森林资源吞食一空。

的确,湖北吉象当时年产中密度纤维板12万立方米,一年要消耗木材24万立方米。而当时石首杨树面积不到10万亩,全市森林资源总蓄积量不足50万立方米,不够吉象3年的食量。

然而,事实却是,10年时间,湖北吉象产能增加到24万立方米,而石首林业资源不但没有被吃垮,反而迎来了跨越式发展:杨树基地发展到38万亩,全市活立木蓄积量增加到16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6.6%增加到22.5%,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5%,河流洲滩绿化率达98.5%,路、沟、渠绿化率达93%。

昨日,省林业局又在石首挂牌成立“湖北现代林业石首杨树科技产业园”,并将出台系列措施扶持杨树产业发展,石首杨树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正如石首市林业局局长苏应辉所言,湖北吉象等木材加工企业的进驻,不但没有破坏森林资源,反而是“树越砍越多,林越伐越好”。回望十年来石首杨树产业的发展路径,其中体现的正是保护与发展并重、生态和产业兼顾、兴林与富民共赢的平原林业辩证法。

故道洲滩崛起平原林海

石首地处我省南部,镶嵌在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的结合部。“九曲回肠”的荆江几经裁弯改道,横穿石首全境,形成了近60万亩故道与洲滩。10年以前,这里刚刚经历过长江大洪水的洗礼,依然是一片荒芜。

但是,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为石首发展杨树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60万亩故道和洲滩,光、热、水同步,十分适应发展杨树速生林。

早在1998年,石首市*就出台了《关于鼓励营造中密度纤维板原料林基地的意见》。2005年,石首市*又出台政策:营造速生丰产林,*给予每亩50元至70元的奖励。2008年,石首市委、市*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建设林业强市的意见》,要求对洲滩宜林地在5年之内限期开发,按照房前屋后户平30株、农田林网村平1万株的要求推进造林绿化。据统计,石首全市各地为鼓励植树造林、推进平原林业建设而制作的文件达到27个,优惠政策达到80多条。

与此同时,随着湖北吉象等森工龙头企业的日益壮大和后续引进森工企业的扩建投产,木材原料需求与日俱增,杨树价格迅速上涨,激发了群众造林热情。全市利用洲滩、沟渠、房前屋后宜林地营造杨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租地造林的价格直线上涨,由过去每亩每年20多元,上涨至100多元,最高的达到160元。

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力,使石首市杨树基地迅速发展。近五年来,杨树造林以每年3万亩的速度快速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造林成为杨树基地建设的主体,全市民营造林面积已突破35万亩,投入资金3.5亿元,其中面积在5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158户。营造杨树基地成为致富一方林农、增加集体积累、改善生态环境、保障龙头企业供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维持农村稳定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今,石首市林木占地面积达47.8万亩,其中杨树基地38万亩,森林覆盖率22.5%,被评为是全国林业百佳县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市),并成为首批*林业科级示范县(市)。石首人把昔日荒芜的长江故道洲滩,变成了广袤无边的绿色林海,在鄂南大地上,绘就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绿色画卷。

杨树产业诠释平原林业辩证法

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群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必须依靠市场主体的带动,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石首杨树产业的崛起,最关键还是有湖北吉象等一大批森工龙头企业的引领,使资源与市场对接,产业链条得以延伸,从而形成强大的杨树产业集群。

10多年来,石首市坚持不懈招商引资,发展壮大了森工企业。1996年,国际吉象人造林制品有限公司落户石首,成为全省最大的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今,湖北吉象的年产中密度纤维板规模也由最初的12万立方米扩大到现在的24万立方米,年创产值5亿元。2004年以来,又相继引进江苏福瑞、上海伟佳、湖北凯迪等有实力的企业,到石首创办了万顺木业、吉丽木业、吉丽装饰等木材深加工企业,催生了出口腹膜板、细木工板、多层板、免漆装饰门窗、出口地板基材、生物质发电等中下游产品。由此把全市杨树中小径材、杨树大径材、杂木、中纤板、边角余料的综合加工利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了林产品加工企业的集群发展,林产品加工的扎堆效益日益显现。

目前,石首市拥有1家*龙头企业和3家省级龙头企业,创造了“中国名牌”吉象中密度纤维板、“中国(武汉)农博会金奖”免漆门窗装饰两个顶尖品牌。

在杨树基地、主体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石首市不断延伸林业产业链条,按照科学配置、循环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花卉绿化苗木生产、木材运输、采伐、专业病虫防治等领域的开发建设。湖北吉象等森工企业的原材料收购半径,已经辐射到石首周边的10多个县市,石首市因此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和林产品加工基地。

据统计,2008年,石首市林业产业化年产值13亿元,其中一产业实现产值4亿元,网络40万农户参与经营,二产业实现产值8亿元,三产业实现产值1亿元,上缴税金1.3亿元,形成了从杨树育种、造林一直延续到生产终端产品的林业产业集群,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

科技创新支撑持续发展

石首杨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在于不断推进林业的科技创新步伐。围绕“杨树种植面积最大、杨树种植产量最高、林地效益最好、产品技术档次最高”这个目标,石首市努力促使林业科技向林业生产力转移,提高林业科技含量。“好葫芦锯好瓢,好种长好苗。”石首市一直坚持推陈出新,加快新品种的研究与推广。近年来,推广1至3年蔸的南林系列、中石系列、中潜系列优质无性繁殖规格苗造林,良种推广率达100%。通过推广新品种,切实扭转了由于利用代数过多,造成品系优势退化、病虫发生严重、材质产量下降的不利局面。同时,还与华中农业大学通过杂交育种和转基因等方法联合选育的华石系列杨树新品种,有十几个表现性状优良,可望在两年内通过省级鉴定,届时,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杨树品种储备。

推广林业高新技术,是加快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石首市每年推广截根深栽、平衡施肥、合理修枝、以耕代抚、病虫防治等营林、抚育、病虫防治新技术10项。林业科技成果推广率达100%,科技成果覆盖率达100%,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8%,林业科技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2%。

此外,石首市每年推广杨棉、杨油、杨豆、杨薯等8个农林间作套种新模式,间作套种率达到45%。通过以耕代抚,节约了土地资源,提高了林地综合效益,达到了以短养长和以农补林的目的。

为做大杨树品牌,2008年11月,石首杨树科技园挂牌成立,收集国内外200多个杨树家系、2000多个杨树无性系,逐步建成全国最大的杨树种质资源库和全国最大的美洲黑杨种质资源基地。这个我省唯一的杨树专业研究机构,将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杨树研究中心和新技术推广基地,为石首乃至两湖平原的林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撑。

科技创新的力量已经显现。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石首市杨树产量提高了五成,综合效益翻了一番,杨树年亩平产材量达1.5立方米,年亩平综合效益达700多元。

杨树产业诠释平原林业辩证法

*改革激活现代林业

发展现代林业,解放林业生产力,归根到底还是要改变林业生产关系,逐步建立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新的*机制。

当前,石首市通过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优化了林业发展*,极大地解放了林业生产力。

在林改实际工作中,石首市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一是对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暂无力开发的林地,引导以“均利”确权方式进行。二是对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林业周转金、林业贴息贷款营造的林木,按照“债随林权走”的原则,经过协商,先确权发证,再办证抵押,保证贷款回收。三是对权属不清、矛盾突出的乡镇,先试点,再稳步推进。通过以上方式使3000多亩山林流转到造林大户,回收各类林业贷款87万元,同时,重点难点乡镇的林权工作也得到了有序推进。

截止目前,全市采取均股、均利 等方式确权林 地25 万亩,占应确权面积的90%,颁发林权证462宗。

为满足群众需求,石首市将木材采伐办证、木材运输办证、竹木及其制品检疫办证等项行政审批事项都归并到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方便林农和木材经营加工户。还成立了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队、杨树病虫害防治协会等,为种植户作出及时、准确的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提供防治技术指导。

针对杨树产业发达、森林资源流转活跃的实际,石首市以规范林地、林木资源流转为重点,以建立完善林业资产评估、拍卖、中介市场为平台,建立现代林业资源要素市场。2006年,组建恒信林业中介有限公司和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服务于日益活跃的林地林权交易市场,提供林地林权资讯信息,构筑融资平台。2年多时间里,全市共开展林权勘测250余次,勘测各类林地10多万亩,提供相关咨询千余次,共组织拍卖、交易15宗,开展林木资产评估169宗,价值2亿多元,融通银行及社会闲散资金1.5亿元投入林业建设,极大地盘活了资产存量,优化了林业投融资*。

平原林业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石首市在发展平原林业上已经破题,产业链条还在不断延伸,产业集群已经初现雏形。回望石首林业十年发展历程,其冲破思想桎梏、辩证看待林业发展的思路,值得我省其他平原地区借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