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3
那红高粱的醇香
粒灼如血/穗灼如血/这群纯种的红高粱们/英雄了整整一个秋天。(《明年那一茬红高粱》)读着丁庆友歌颂红高粱的诗,就好像感受到那红高粱的醇香迎面扑来;好象看到了鲁西平原上那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它们根扎黄土,昂首天外,通红的旗帜举过头顶,红玛瑙般的果实颔首捧出。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们哺育了红高粱,每一垅土地上都有他们深深的脚印,每一株禾苗下都有他们洒下的汗水。
丁庆友本人就是鲁西平原红高粱海洋里挺拔的一棵。他出生在鲁冀交界的一个小村,小村的人,祖祖辈辈,种高粱,吃高粱;吃高粱,种高粱……从刚满十五岁起,他就钻进一眼望不到头的高粱地里锄草。正是密不透风的高粱地里,他用自已的汗水,把自已浇铸成了一个真正的庄稼汉子。“所有的根须/才鹰爪一样的/踡着/紧紧地攫住泥土/不这样/在这个世界上/就站不住脚”(《红高粱》)丁庆友的诗句,幅射着庄稼汉子坚韧不拔的气概。
没有生活就没有诗。有了生活,没有对生活的升华,仍然不会有诗。丁庆友笔下,灼灼如血的红高粱被浓缩的汗水酿造,生成了醇厚的美酒,生成了真情的诗篇。
靠着浓厚的生活积淀,靠着红高粱一样的坚靱性格,他从一个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成长为名扬全国的诗人。丁庆友曾有一次人生遇险:一年夏天,妻子下地干活,他在家一边读诗,一边照顾在地上爬来爬去的一岁多的女儿。他沉醉于诗的美妙意境,却没觉察到小女儿爬进了院里积有三尺雨水的萝卜窨子!尽管女儿当时就被他救了出来,但得知此事的老爹仍暴跳如雷,一把夺过丁庆友视为珍宝的诗集撕得粉碎,操起扁担朝丁庆友头上打去,万幸的是,老爹砸下的扁担准确度不高,未来的著名诗人有惊无险,而一旁的水瓮却粉身碎骨,当了替死鬼。
丁庆友的诗,是浓浓的感情催生出来的。父子之情、师友之情、对故乡那深深的眷恋之情,感情迸发,在笔下生成了诗。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将近而立之年的他离开故乡去了油田。新的事业催生了新的作品。长篇抒情诗《对一座雕像的歌唱》风行诗坛,又上了省电视台的春晚,除夕欢乐之夜,电波将女影星朗诵的丁庆友的诗句送进了千家万户,不少老百姓感动的眼泪滴在了年夜饭的酒杯里。他写的报告文学,获得了“省五个一工程”奖,他写的专题电视片,先后登上了省电视台和*电视台,而且得了省“双文明建设展播一等奖”。他的诗歌屡屡在全国获奖,《诗刊》用罕见的大篇幅发表了他的组诗。时任《诗刊》副主编(后任主编)的李小雨发表专评,称赞“他的笔越发凝重、洗练,如黄河波涛下沉淀的金沙”“在你冷不防时猝然一剑刺中你的心窩,沉重得叫你喘不过气来。”
盛名之下的他,乡情仍然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用他自已话说,就是“我从家乡那一片泥土上拔根而走,千里之外,隔山隔水,傍惶、依恋、愧疚、伤感、疼痛,种种的情绪交织,跌宕起伏,剪不断,理还乱。”他告诉迎面扑来的秋风:“就等你/等你遥遥复遥遥/在一水之尾/你知道,有一个人等你……/只是为了等你/等你从故乡来/轻轻抚我/轻轻揉我/轻轻地告诉我/十七里坡的高粱/熟也?没熟”(《而且认定秋风从故乡而来》)他怀念故乡的亲人,他说自已“是一头不识路的笨牛”,是苦心的姜建国先生“用一把一把的诗歌青草,在前方诱导他,让一头牛上路,让一头牛一步步向前走”(《诗歌自白书》)。他怀念去世多年的母亲:看鸟们回巢/看羊们归栏/看娘和孩子走进谁家的门/千万不要回头看我/那样/我会哭出声来(《跟着娘回家是幸福》)。
真情是诗的生命,对故乡、对亲人、对师友的深情,表现了一个人感情的高尚境界,而且也是爱国主义、*感情的基石。丁庆友正是具有这样高尚感情的人,他之所以能够写出蕴涵着高尚感情的诗,用自己的诗向社会输送着高尚的感情,根源也在于此。
丁庆友的诗,带有鲁西大平原黄土地上“原生态”的鲜明印记,时而带有泥土味的口语入诗。但他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在“原生态”基础上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楚辞、唐诗、宋词的营养,借鉴了外国新诗的一些创作手法,使黄土地“原生态”诗歌升华,形成了自已鲜明的独特风格。
在这个大变动的时代里,诗人应当怎样不辱历史使命?诗歌应该怎样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丁庆友用自己的情操、自己的诗篇作了回答。特别是,农村题材的诗歌,较长时间以来为有些“新潮”诗人不屑一顾,但丁庆友长期坚守,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收获,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本文写成不久,惊闻丁庆友同志去世。我虽与丁庆友同志从未晤面,仅通过几次电话,但心是相通的。借本文刊发,亦表达对丁庆友同志的悼念之情。
相关文章
- 详细阅读
- 高原上的那抹红---红花绿绒蒿详细阅读
2022-04-11
- 那红高粱的醇香详细阅读
2022-02-14红高粱散文美文孟昭诗 高粱名家美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