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8
草坪类虫害:豆芫菁
植物百科2022-03-18 14:56:58
虫害分布
分布于东北、内蒙古、陕西、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区。
虫害危害
为害豆科牧草和饲料作物的芫菁还有红头黑芫菁(Epicauta sibirica Pallas 、黑头黑芫菁(E.dubia Fabricus) 、中华芫菁(E.chinensis Laporte) 、红头芫菁(E.erythrocephala Pallas) 、绿芫菁 (Lyt ta caraganae Pailas) 等。主要为害苜蓿、三叶草、沙打旺、草木樨、 拧条锦鸡儿、豌豆、甜菜等。开花期受害最重,成虫咬食叶片成缺刻,或仅剩叶脉,猖獗时可吃光全株叶片,导致植株不能开花,严重影响产量。
虫害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5—18毫米,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第三至第七节扁而宽。头部除触角基部的瘤状突起和复眼及其内侧处黑色外,其余部分均为红色,触角近基部几节暗红色。胸、腹部和鞘翅均黑色,前胸背板*和每个销翅*都有1条白色纵纹,前胸两侧、鞘翅周缘、腹部腹面各节后缘均丛生灰白色绒毛。卵 长椭厨形,长2.5—3.0毫米,宽0.9—1.2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白色,表面光滑,卵排列成菊花状。幼虫 属复变态,共6龄,各龄形态均不相同,1龄似双尾虫,深褐色,胸足发达,末端有3爪。2龄,3龄,4龄及6龄形似蛴螬,体长分别为3.8—5.0毫米,6.0—8.7毫米,9.8—10.8毫米及12.4—13.4毫米。5龄幼虫似象虫幼虫,体长8.6—10.4毫米,全身被一层薄膜,光滑无毛,胸足呈乳状突。蛹 体长15.4毫米,头宽2.8毫米,体黄白色,复眼黑色。前胸背板及后缘各有长刺9根,第一至第六腹节背板后缘左右各生刺6根,第七至第八腹左右各生刺5根。翅芽达腹部第三节,后足几乎达腹部末端,第九腹节短小。
虫害发生规律
在华北、河南一年发生1代,湖北发生2代,均以5龄幼虫在土中越冬,来年春脱皮为6龄幼虫,然后化蛹。一年1代区在6月中旬化蛹,成虫在6月下旬至8月中旬发生,为害牧草及作物,并交尾产卵,7月中旬卵开始孵化,幼虫生活于土中,8月中旬发育为5龄幼虫,准备越冬。一年2代区第一代成虫于5—6月出现,第二代成虫8月中旬出现,9月下旬以后发生数量逐渐减少。在北京地区,卵期18—21天,1龄和2龄幼虫历期各为4—6天,3龄4—7天,4龄5—9天,5龄历期最长,为292—298天,在土中越冬,6龄9—13天。蛹期10—15天,成虫寿命30—35天。成虫羽化后于清晨出土,白天活动,性好斗,有群集取食习性,食量颇大,1头每天可吃4—6片大豆叶。受惊或遇敌时,即坠地或脱逃,也可从腿节未端分泌含有芫菁素的黄色液体,能剌激皮肤红肿发泡。成虫羽化后4—5天开始交尾,雄虫可交尾3—4次,雌虫一生仅产卵1次,先用口器或前足挖一深5厘米左右的土穴,每穴产卵70—150粒,卵产完毕用足拨土封穴。幼虫孵出后,以蝗卵及土蜂巢内幼虫为食,如没有蝗卵供食,10天左右可死亡。一块蝗卵只供1头幼虫生活,如幼虫多时,则相互残杀。1—4龄食量逐渐增加,5—6龄不需取食,一生约食蝗卵45—104粒,是蝗虫的重要天敌。
虫害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秋冬耕翻土地,可消灭越冬幼虫。
2.药剂防治 90%敌百虫1000倍液,每公顷用药液1100千克;2.5%敌百虫粉剂,清晨喷粉,每公顷22.5—37.5千克,可杀死成虫。
分布于东北、内蒙古、陕西、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区。
虫害危害
为害豆科牧草和饲料作物的芫菁还有红头黑芫菁(Epicauta sibirica Pallas 、黑头黑芫菁(E.dubia Fabricus) 、中华芫菁(E.chinensis Laporte) 、红头芫菁(E.erythrocephala Pallas) 、绿芫菁 (Lyt ta caraganae Pailas) 等。主要为害苜蓿、三叶草、沙打旺、草木樨、 拧条锦鸡儿、豌豆、甜菜等。开花期受害最重,成虫咬食叶片成缺刻,或仅剩叶脉,猖獗时可吃光全株叶片,导致植株不能开花,严重影响产量。
虫害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5—18毫米,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第三至第七节扁而宽。头部除触角基部的瘤状突起和复眼及其内侧处黑色外,其余部分均为红色,触角近基部几节暗红色。胸、腹部和鞘翅均黑色,前胸背板*和每个销翅*都有1条白色纵纹,前胸两侧、鞘翅周缘、腹部腹面各节后缘均丛生灰白色绒毛。卵 长椭厨形,长2.5—3.0毫米,宽0.9—1.2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白色,表面光滑,卵排列成菊花状。幼虫 属复变态,共6龄,各龄形态均不相同,1龄似双尾虫,深褐色,胸足发达,末端有3爪。2龄,3龄,4龄及6龄形似蛴螬,体长分别为3.8—5.0毫米,6.0—8.7毫米,9.8—10.8毫米及12.4—13.4毫米。5龄幼虫似象虫幼虫,体长8.6—10.4毫米,全身被一层薄膜,光滑无毛,胸足呈乳状突。蛹 体长15.4毫米,头宽2.8毫米,体黄白色,复眼黑色。前胸背板及后缘各有长刺9根,第一至第六腹节背板后缘左右各生刺6根,第七至第八腹左右各生刺5根。翅芽达腹部第三节,后足几乎达腹部末端,第九腹节短小。
虫害发生规律
在华北、河南一年发生1代,湖北发生2代,均以5龄幼虫在土中越冬,来年春脱皮为6龄幼虫,然后化蛹。一年1代区在6月中旬化蛹,成虫在6月下旬至8月中旬发生,为害牧草及作物,并交尾产卵,7月中旬卵开始孵化,幼虫生活于土中,8月中旬发育为5龄幼虫,准备越冬。一年2代区第一代成虫于5—6月出现,第二代成虫8月中旬出现,9月下旬以后发生数量逐渐减少。在北京地区,卵期18—21天,1龄和2龄幼虫历期各为4—6天,3龄4—7天,4龄5—9天,5龄历期最长,为292—298天,在土中越冬,6龄9—13天。蛹期10—15天,成虫寿命30—35天。成虫羽化后于清晨出土,白天活动,性好斗,有群集取食习性,食量颇大,1头每天可吃4—6片大豆叶。受惊或遇敌时,即坠地或脱逃,也可从腿节未端分泌含有芫菁素的黄色液体,能剌激皮肤红肿发泡。成虫羽化后4—5天开始交尾,雄虫可交尾3—4次,雌虫一生仅产卵1次,先用口器或前足挖一深5厘米左右的土穴,每穴产卵70—150粒,卵产完毕用足拨土封穴。幼虫孵出后,以蝗卵及土蜂巢内幼虫为食,如没有蝗卵供食,10天左右可死亡。一块蝗卵只供1头幼虫生活,如幼虫多时,则相互残杀。1—4龄食量逐渐增加,5—6龄不需取食,一生约食蝗卵45—104粒,是蝗虫的重要天敌。
虫害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秋冬耕翻土地,可消灭越冬幼虫。
2.药剂防治 90%敌百虫1000倍液,每公顷用药液1100千克;2.5%敌百虫粉剂,清晨喷粉,每公顷22.5—37.5千克,可杀死成虫。
相关文章
- 详细阅读
- 草坪类虫害:白边地老虎详细阅读
2022-04-08
- 草坪类虫害:淡剑夜蛾详细阅读
2022-04-08
- 草坪类虫害:赤须盲蝽详细阅读
2022-04-07
- 草坪类虫害:橘臀纹粉蚧详细阅读
2022-04-06
- 草坪类虫害:朱腿痂蝗详细阅读
2022-04-05
- 草坪类虫害:翦股颖粒线虫详细阅读
2022-04-04
- 草坪类虫害:牧草粘虫详细阅读
2022-04-01
- 白条豆芫菁造成大豆叶片缺刻,从清园抓起结合多种措施可减少发生详细阅读
2022-04-01
- 草坪类虫害:鼠妇详细阅读
202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