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百科 > 植物知识 > 紫叶酢浆草野蛞蝓病害症状与治疗

紫叶酢浆草野蛞蝓病害症状与治疗

植物百科2022-03-18 12:30:48

1. 形态特征

野蛞蝓属于柄眼目(Stylommatophora)蛞蝓科(Limacidae),又名鼻涕虫。成体纺锤形,长20-25mm,宽4-6mm;体表光滑,无外壳,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触角两对,暗黑色,眼在后触角端部;体背前端具外套膜,边缘卷起,上有明显的同心圆生长线,黏液无色;卵为白色透明,胶质状椭圆形,聚集成块于卵囊内;幼体初孵时淡褐色,体似成体。

2. 发生规律

野蛞蝓周年发生1-2代,以成体和幼体在植株根部湿土下越冬,春秋为害较重。气温在11.5-18.5℃,土壤含水量在20-30%对其繁殖有利。野蛞蝓白天潜伏紫叶酢浆草根部和土缝间,夜间爬出地面活动,危害紫叶酢浆草生长。它耐饥饿能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野蛞蝓性喜阴暗、潮湿的环境,特别是春季温室的角隅处和植株密度大、通风差的环境危害最重。取食活动最盛的时间为傍晚到第二天天刚亮时。野蛞蝓遇不良环境如干燥、异味刺激等,能迅速将腹足收缩于壳内,并分泌粘液,在壳口外形成液膜,以保护自己渡过不良环境。但对糖有强烈的趋向性。野蛞蝓怕光,强日照下2-3h就会死亡。

3. 危害特点

野蛞蝓食性杂,喜食紫叶酢浆草的叶片和叶柄,形成不规则的缺刻、孔洞或死苗。受害叶片被刮食并被排留的粪便污染,失去观赏价值。野蛞蝓的身体带有多种病菌,其咬食过的部位所造成的伤口成为病菌入侵的通道,会致使菌类感染,使叶片腐烂。

4. 防治措施

野蛞蝓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体表分泌大量粘液,药液不易直接到达虫体,一般杀虫剂难以奏效,是盆栽紫叶酢浆草一种较为难治的有害生物。

①农业防治:

在大棚中挖好排水沟,注意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及时清除杂草。晴天中耕除草,使卵暴露于土表自行死亡。在露地摆放紫叶酢浆草场所边缘撒石灰粉或草木灰,降低湿度,造成不利于野蛞蝓活动的环境,当野蛞蝓爬过后身体会因失水死亡。

②化学防治:

于野蛞蝓盛发期喷洒碳酸氢铵100倍液、40%的蛞蝓敌浓水剂100倍液等药剂。由于蛞蝓白天不活动,药液不易喷到野蛞蝓体上,一般防治效果不理想。因此,在进行化学防治前应对温室内地面和花盆内浇水,增大环境湿度,以利蛞蝓活动,于傍晚施药。为了达到持续有效的防治效果,要连续进行2-3次防治。利用野蛞蝓的趋香习性,用蜗牛敌配成含有效成份4%的油枯粉或玉米粉毒饵,于傍晚撒于花盆缝隙间地面或花盆边缘处诱杀,化学防治试验表明,防治效果也可达85%以上。

紫叶酢浆草的病虫害防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综合性较强。应该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防为主,杜绝病虫害的来源,结合物理方法、化学药剂和生物天敌进行综合治理。遵循“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将病虫害消灭在发生的初始阶段,而不能等到紫叶酢浆草受害严重后再去治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