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7
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不注意这些问题!可不行
在科技的推动下,我国的农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机械作业和栽培技术上,在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过程中,小麦的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改进,通过培育高产优质品种,引进机械化作业工具,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改善了产量与质量。但对于小麦栽培种植的创新发展与发达国家依然有很大差距,因此还应该做好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详情如下:
一、小麦栽培技术1.1 品种选择
品种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对于小麦品种的选择并不是只是选择最新的品种就行,而应该通过对当地气候条件的进一步了解,充分对土壤的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水利条件选择品种,对于缺水的地方要选抗旱品种,对于季风性多发地区,注意选择抗倒伏品种,通过因地制宜,让品种保证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1.2 施肥管理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对肥料的类型有着不同的需求,在正式播种之前,需要整地处理,并通过施肥确保土壤中的营养含量,从而给小麦的生长提供合理的环境。第一,要对土地进行深耕处理,保持深翻,控制在25cm左右,在熟化土壤的同时,通过深翻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从而确保小麦的健康成长;第二,施加底肥,在播种之前主要是使用腐熟的有机肥和复合肥,并结合当地土壤的实际情况控制数量,通过深翻的方式让肥料能够深入土壤中。
1.3 小麦的播种
为确保小麦的发芽率,在播种之前需要对种子进行处理。第一,使用盐水将干瘪的种子和损伤种子去除;第二,使用粉锈宁、多菌灵等拌种剂做好种子包衣工作,改善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第三,播种时适当选择深埋,从而确保小麦的发芽率;第四,由于我国对小麦的种植区域广大,因此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选择合理的时间进行播种;第五,在播种时,应该将种子控制在6~9kg/667m2,确保小麦的疏密合理。
1.4 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田间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通过有效的田间管理,可以大幅度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率,从而提升小麦的质量和产量。第一,在小麦出苗以后,应该对田间进行检查,及时做好补苗工作,从而保证总体的长势。对于弱苗应该进行科学处理,保障该区域的营养供给。第二,在小麦的生长期和拔节期以及成熟期,应该加强管理,既要做好水肥管理还应该做好病虫害管理,保证土壤中营养充分,提高产量。对于常见的小麦病虫害防治,优先选择的是小麦的品种,其次还应该及时观察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进行种植,从而提升小麦的抗病能力。同时还应该定期对小麦的病虫害和上年的遗留病害进行排查。
二、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工作2.1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
条锈病是小麦的病害之一,其传播速度较快,分布范围很广,一旦发病,将会造成大面积的危害。这种病害通常会在苗期感染,在叶片上出现孢子堆,成轮状排列,危害小麦的生长,最终导致小麦的减产。为做好条锈病的防治工作,需要在品种的选择挑选抗病害能力较强的,同时在播种前需要使用拌种剂处理,及时去除种子上的真菌,降低发病率。在小麦的幼苗期,可以使用三唑类、烯唑类等的高效低毒杀菌剂通过合理配比进行喷洒,提高防治效果。对于发病初期,可以使用一定浓度的三唑酮或者12.5%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进行喷洒,从而保障小麦产量与质量。
2.2 白粉病的防治
白粉病对于小麦种植而言,是世界性的病害,也是灾难性的病害。在各个生长区域都有发病情况的出现。白粉病的出现存在小麦的整个生长期,主要是通过对植株器官的损坏,最终导致小麦的减产。为做好白粉病的防治工作,需要选择抗病品种,同时在小麦收获以后,应该及时对土壤进行深翻,做好处理工作。还应该通过科学密植、做好水肥管理的方式减少白粉病的发生。在感染白粉病的初期,可以使用浓度为 15%的粉锈宁与清水进行配比,进行喷洒处理,连续使用三周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2.3 蚜虫的防治
蚜虫是小麦生长中的害虫之一,蚜虫主要是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最终导致小麦的质量和产量下降。蚜虫对小麦的危害主要体现穗部,对于蚜虫的防治工作,需要做好种子包衣工作,并做好水肥管理,及时排水,保证土壤的透气性和田间的通风性良好。在小麦拔节以后,加强对小麦的观察,一旦出现蚜虫,需要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油和浓度为 10%的吡虫啉千倍液进行混合喷施,消灭蚜虫。
2.4 小麦红蜘蛛的防治
由于环境的发展变化,近年来,红蜘蛛已经成为小麦的重要害虫之一,红蜘蛛通过损害小麦的叶片和幼苗,对小麦的生长构成严重威胁。对于红蜘蛛的防治应该选择在其繁殖期,使用20%的灭扫利 2000 倍液、浓度为 20%的灭扫利 2000 倍液等喷洒在麦田,确保小麦生长。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麦种植的品质与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息息相关。在不断研发栽培技术的同时,还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气候、土壤条件进行分析,选择合理品种,做好针对性的防治工作,才能不断提升小麦的质量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