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4
广西农科院就致力于植物克隆技术研究
对于克隆动物,自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问世以来,人们也许早已从媒体中获知许多。不过,如果说克隆植物就在你身边,人们却未必了解。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克隆香蕉,没有多少人会知道,广西市场上普遍吃到的香蕉品种,90%是通过克隆而来,这种植物克隆技术,在科研人员那里称为植物组培苗生产技术。从上个世纪七十年起,广西农科院就致力于植物克隆技术的研究工作,至今,已有克隆香蕉、克隆罗汉果、克隆木瓜、克隆荔浦芋、克隆马蹄等多个品种成功问世。
植物的组培技术是克隆技术的一种形式,传统的动植物繁殖都是通过雌雄两性交换物质来完成的,也叫做有性繁殖。而组培技术则是通过某一植物的胚胎子细胞,通过组织培养进行复制“克隆”,即无性繁殖后代。“植物克隆的目的,一是为了保护种质资源。因为有些植物本身就是无性繁殖的植物,基因比较单一,品质容易退化,不能像其它植物那样拥有适应环境、抵御新病虫害的能力,面临着品质劣化等生存危机;二是育种速度快,产量高,结出的果实外观好,极少病虫害,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可大大提高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广西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陈丽娟告诉记者。
那么,科研人员是如何克隆出这些农产品呢? 对于克隆香蕉,只需要取香蕉芽苗,大约1毫米的细胞团作为培养材料,然后接入有培养基的瓶子内,模拟香蕉体内生理环境,在无菌、适当温度和一定培养条件下,使之生存、生长,维持其正常结构和功能。小细胞团在试管里慢慢发芽,长出丛芽;这些丛芽被分成一个个腋芽后,分到了不同的试管里……一生十,十生百……仅7个月的工夫,一个细胞团便克隆出1万株试管苗。获取试管苗后,就该让它到大田里茁壮成长,结出果实。然而,为了避免在无菌温室长大的试管苗走进大田后可能出现的“水土不服”现象,科研人员会让先让它们穿上透明的塑料袋外衣,走出实验室,来到只用遮阳网半覆盖的露台上,接受大自然的考验。经过7~10天的阳光滋养,当袋装苗的叶片由嫩绿转浓绿色。科研人员将袋口剪开,把小苗倒入清水中,把培养基清洗干净,将苗整齐排放在托盘的营养土中种植。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小苗新长叶片有6片以上时,就可移入大田种植。
由于克隆植物只是改变了植物的繁殖方法,并没有改变植物的基因。所以,科研人员认为,组培植物与转基因食品不同,它们与自然繁殖的植物一样,还保留着植物原本的遗传性状,不存在转基因食品上的缺陷,大家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1988年,广西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贵美从澳大利亚引进了14个优良品系的香蕉,从中筛选出产量高、皮厚、耐运输、外观好的威廉斯b6作为克隆的主打品种。克隆过的洋香蕉威廉斯问世后迅速取代本地品种,2002年,在广西浦北县进行的香蕉擂台赛上,威廉斯b6单株产量达95.5公斤,创全国最高株产纪录。而目前,威廉斯b6成为全国种植数量最大的香蕉品种,占据了香蕉业的大半壁*。市场上销售的香蕉大多是遗传基因相同的威廉斯b6,也就是当年那个小细胞团的复制品。
继克隆香蕉成功后,2004年,广西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又先后研制成功了克隆荔浦芋和克隆马蹄,并首次在国内建立了荔浦芋和马蹄的组培苗工厂化生产体系,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据科研人员介绍,克隆品种回到原产地种植均“青出于蓝胜于蓝”,品种纯正整齐,并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在荔浦县杜莫镇、新坪镇、荔城镇,“桂芋1号”不仅保持了荔浦芋原有的香、粉、酥、软的风味,产量和淀粉含量也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