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常见的粮食作物
一、小麦
小麦是民乐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城乡人民的主要食用粮。一般年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60%以上,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春小麦种植遍布全县。民国时期的主要品种有:红白杨一子、青王头、五爪龙、板板头等。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技术落后,耕作粗放,产量很低。*成立后,各级*重视品种改良,不断引进新品种,到1990年,品种有159个。主要品种有陇春8号、前进1号、晋2148、甘麦8号、甘麦2号、张春9号、武春l号、665―7―3、意大利矮杆、高原338等。1949年春小麦播种面积18.35万亩,平均单产60.5公斤,总产1110.6万公斤。1956年播种面积32.88万亩,平均单产101.7公斤,总产3343万公斤。1979年播种面积36.66万亩,平均单产116公斤,总产4273.46万公斤。1981年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国家提高小麦收购价格,实行超购加价政策,刺激了农民种小麦的积极性,小麦种植面积大量增加。加之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小麦产量大幅度提高。1990年全县种植小麦36.33万亩,平均单产276,2公斤,总产10036.89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9.04倍。全县建成小麦千斤田15万亩。
冬小麦种植始于民国末期。当时只有洪水城附近的酒坊家从太原引进籽种少量栽培。1949年后,冬小麦因具有耐旱、早熟、高产、稳产、优质、出粉率高、能调节耕作用水等优点,受到农民欢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主要分布在六坝、李寨、杨坊和民联、三堡、新天、南古的下半乡。品种达到16个,主要有170、130、63一E等。1975年全县种植冬小麦8万多亩。1976年后,由于春小麦优良品种的大量引进推广,产量高于冬小麦,而冬小麦品种沿用年限长,混杂退化严重,越冬期有利于蚜虫潜伏,严重影响春性作物,1980年后逐年压缩播种面积。到1985年,除县园艺场继续种植外,农户基本不再种植。
二、青稞
民国时期,青稞的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最高年份达5万亩。主要品种有六楞头、白青稞、紫青稞等。主要分布在南丰、永固和洪水、顺化、丰乐、新天、南古的沿山一带。1963年种植面积高达14.42万亩。70年代以来,由于青稞产量低、品质差且易发生黄矮病,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80年后,全县播种面积减少到5.18万亩,1990年全县种植仅1.86万亩。主要品种新增了肚里黄、兰大青稞、青皮青稞等。
三、大麦
大麦种植历史较长,每年万亩左右,主要用于牲畜饲料。1949年后种植减少,每年几百至数千亩不等。1985年引进的啤酒大麦,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适应性强,水肥条件要求不高,山区川区均可种植。1987年种植1.06万亩,单产253.1公斤,总产267.48万公斤。主要品种有莫特44号啤酒大麦。
四、豌豆
1949年前,豌豆种植面积每年在5万亩左右。品种主要有黑豌豆、白豌豆、麻豌豆,山区还种小黑豌豆。由于豌豆种植较粗放,用工用水少,地墒要求不高,加之茬口好,50年代,播种面积一直保持在18―31万亩之间。70年代以来,每年播种面积降至10万亩左右。1984年后,弓I进推广的新品种甜豌豆,产量高,深受农民欢迎。1990年豌豆品种主要有白豌豆、青豌豆、灰豌豆、擦力擦、多纳夫、张家川豌豆、甜豌豆等。播种面积10.27万亩,单产102.8公斤,总产1056万公斤。
五、蚕豆
蚕豆民乐叫大豆。全县各地均有零星种植。1990年种植283亩,单产150.5公斤,总产4.26万公斤。
六、扁豆
扁豆全县各乡均有零星种植。因品种退化,产量低,种植面积少。
七、谷子
谷子耐旱,年播种面积2万亩左右,适宜一类地区种植。1984年后调整作物布局,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主要品种是张掖286、张北大黄谷、小红谷、老来变、康保小黄谷等。1990年播种3776亩,单产12L8公斤,总产45.99万公斤。
八、糜子
主要种植在一类地区。1949年播种面积1.75万亩,单产30.5公斤,总产50.35万公斤。1953年播种面积增加到33742亩,总产202.45万公斤。因单产低,1959年后逐年减少。
九、洋芋
洋芋即马铃薯,境内俗称山药。山区川区普遍种植,年播种面积2~3万亩。1978年最高达到3.79万亩。山药种子多从青海省的门源县、互助县弓I进,尤以“深眼窝”好吃,“牛头”高产而受农民欢迎。1990年全县种植2.86万亩,单产262.9公斤,总产751.45万公斤。
十、玉米
玉米民乐俗称包米。一类地区的房前屋后、园圃、埂边零星种植。80年代,*提倡种植玉米,推广玉米塑料薄膜栽培技术,因投入大、费用高,未能推行。1990年全县种植65亩,单产292.3公斤,总产1.9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