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3
土壤贫瘠,种植的农作物产量低,如何对土壤培肥改良成肥沃农田?
农作物种植可土壤栽培,也可无土栽培(水培),但目前主要还是以土壤栽培为主。农作物在土壤栽培模式下,能不能获得高产与土壤肥力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吸收的养分主要是来自于土壤而不是肥料,农作物产量越高,由土壤中吸收的养分比例就会越高;要想农作物高产稳产,必须培肥土壤,如果土壤地力不足,单靠施肥作为补充的话,会很难实现高产稳产目标。所以,在农业生产上应重视农田基本建设,建立起高产稳产的农田,这才是农作物高产的关键性措施。
农田土壤肥沃标准以及特征虽然不同地区的农田土壤肥沃标准以及特征会有所不同,但在某些方面也是有共同点。
肥沃土壤不单要具有养分丰富、质地适中、土层深厚的、耕性良好的耕作层,还应具有保肥保水而又不影响农作物根系生长的犁底层,这种土壤还必须是水分状况良好的心土层。
整个土体的构造既能给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还能较全面、适时、适量并协调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它既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外,又易于通过人为措施加以控制。这样在农业生产上,就算肥料多施,农作物也不会疯长,就算肥料少施些,农作物也能生长良好,这也就是农业生产上所说的既“饱得”又“饿得”;当遇到涝害或者干旱这些不良因素时,农田的抗逆能力强,既能抗涝害又能耐干旱。总之,良好的农田土壤标准应该是在各种不利条件下,都能让所种植的农作物生长正常并获得好收成。
为了培育出肥沃的土壤,必须构造出良好的土体,尤其是肥沃的耕作层,同时还应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对土壤的肥力进行调节,让其适应所种植的农作物。
什么是土壤土体构造土壤的整个土体构造被细分四层,分别是: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
耕作层。耕作层是土壤整个土体构造中最关键的土层,因为平时的耕作施肥等农业措施主要对这一层发生影响,而且耕作层是农作物根系最先扎入的土层,在农作物生长前期中,几乎全部的根系都分布在耕作层里,在农作物生长后期中,至少60%的根系在耕作层生长。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层土壤的厚度和肥沃程度是决定农作物产量的基础。
犁底层。耕作层下面就是犁底层,其厚度大概在7~15厘米,犁底层也是农作物根系的分布层,这层对于整个土体构造中的空气、养分、水分的迁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适度发育的犁底层能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尤其是对于灌溉土壤的效果更好;如果犁底层过紧不单会阻碍土壤中的物质迁移,还会影响农作物的根系伸展。
心土层。犁底层下面的就是心土层,其厚度在30厘米左右,心土层通过犁底层与耕作层相联系,它对于农作物所需的养分、水分起到蓄、保、供的作用。农作物有20%左右的根系分布在这层,可以说心土层对农作物生长后期影响非常大,农作物在后期时,其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大部分来自于这层。
底土层。心土层下面的就是底土层,虽然底土层与农作物生长的直接关系不如心土层、犁底层、耕作层那样密切,但是底土层对整个土体构造中的肥、水、热、气产生一定影响,底土层培育得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如何建设良好的土体构造
在自然条件、人为措施、作物生长的共同影响下,土壤中的各种性质会不断变化,各土层所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如果以土壤呼吸强度作为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度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则上层土壤的活动性较强,其一年中的变幅也较大,而下层土壤则较弱,变幅也较小。
土壤类型多,不同土壤,其土体构造也也不同。在质地排列上,土壤会有上黏下砂、上砂下黏、中间黏两头砂等等的类型;在水分状况方面,有全层排水良好、全层渍水等等的类型;在养分方面,有些土壤的肥土层可厚达几十厘米,有些土壤其耕作层以下土层所含的养分较低;在毒质方面,有些土壤全层都含有大量盐分,而有些土壤仅在某一层集积有盐分;有些土壤在某一土层存有大量影响农作物根系伸展的石块、铁砂、钙积层等等。
为了创建良好的土体构造,土体必须具有适宜的质地、水文层次,尤其是质地层次。为此,可以结合农田基础建设,用泥掺砂砂掺泥的办法,让土壤各层的质地分别按水田和旱地的不同情况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要求。
土体构造中,水分起着联系整个土体构造中各层次之间的肥力作用。因此,在旱作地区,除盐土需要较深的地下水位外,一般土壤最好在一定深度有潮湿层。在水田地区,也需要将地下水位维持在一定的深度,这对于水稻生产尤其重要,良水型的土壤条件较容易让水稻获得高产。通过兴修水利,将排灌条件改善好,能让水文层次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对于农作物生产能否高产稳产起到很好的作用。
农田如何培育出肥沃的耕作层
耕作层深厚有利于农作物根系的伸展,而合理的耕作层厚度在17~20厘米之间,这样才能扩大农作物根系吸收养分的范围,并增强其抗涝抗旱的能力,为农作物生长提供重要的条件。
丰富的养分是农作物高产的物质基础,肥沃的耕作层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矿质养分,养分的供应容量和强度都较大,而且能协调供应,肥劲稳而长。
良好的耕性是肥沃土壤的另一个重要指标。砂粒、粉粒与黏粒比例适当、结构好的土壤疏松多孔,通透性好,便于耕作,保肥供肥性能良好,作物生长期间易于调节。
培育深厚肥沃和耕性良好的耕作层,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施肥是培肥土壤的中心环节。大量施用有机肥料是培肥土壤的最佳方法,有机肥不但养分丰富、全面,而且对改善土壤耕性有良好的作用,土壤中所含的有机质越多,土壤的养分就越全面,其肥力也就越足,这也是为什么沼泽地的土壤肥力很好的原因。
物质平衡。在进行土壤培肥时,必须考虑物质平衡,土壤有机质的保持与提高是物质平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同一地区的同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是一个有较大代表性的肥力指标。通常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氮的储量也高,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的各种措施中,种植豆科类绿肥显得特别有意义。
考虑各种养分的收支状况。在土壤的物质平衡中,除了有机质以外,还应考虑到各种养分的收支状况,农作物每年能由土壤中带走大量养分,而且还有些物质会从土壤中挥发掉,所以应该采取措施,使参与土壤中物质循环的物质数量不断增加,以达到肥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精耕细作是培肥土壤的重要措施。耕翻一般可使每立方厘米的土壤容重降低0.11~0.21克,持水量增加2.5%~7.5%,孔隙率增加3.5%~7.5%,其中以黏重土壤的改变较大。冻垡和晒垡能使大土块变小,土壤变疏松,还可促进养分的矿化。对质地黏重、耕性差、潜在养分高的土壤,冻晒的效果特别好。另外,镇压、耙耱这些措施可调节土壤松紧度和保蓄土壤水分,为农作物出苗创造良好的环境。
合理的轮作,用养结合。由于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耕作管理措施的不同,各种农作物对土壤养分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例如各类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深度、利用难溶性养分的能力和遗留的根茬量不同,因而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各异;豆科类农作物对土壤氮素的积累有良好的作用;种植中耕农作物能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得到改善;水田中绿肥连作虽可积累养分,但对土壤物理性质不利等等。在生产实践中,应利用农作物与土壤肥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用地,积极养地,用养结合,因地制宜地采用各种间作、套作、轮作来合理搭配各种农作物,以在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产量的同时,不断提高土壤肥力。
如何调节农田土壤肥力
农田土壤调节,包括促进与控制两个方面,虽然肥沃的耕作层和良好的土体构造的土壤才算是农作物高产的基础,但由于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对土壤环境的要求不同,所以还要运用调节手段来协调农作物与土壤之间的供应关系。
耕作可以改变土壤的垒结状况和孔隙性,从而影响土壤环境条件和养分条件,耕作还可直接影响根系生长和根系的吸收能力。拿小麦来说,小麦返青期中耕后,半个月内根系增重比对照减少43%左右,吸收产量减少64%左右,但由于根系经中耕受伤刺激后发生较多新根,一个月和一个半月后根量反而分别比对照多9.9%和20.2%,吸收P量也增加12.7%,有效地实现了返青期“蹲苗控苗”。又如棉花苗期的多次中耕有利于保蓄水分,提高土温,促进养分的释放,因此群众说“锄头底下有水,锄头底下有火”。
合理施肥可以直接促控农作物的生长,通常可根据农作物的需肥特点,通过改变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比例、施肥量、施肥期、施肥部位,来调节养分的持续时间以及供应强度。如对生育期较短的双季早稻,为了让其早发早熟,在施肥上可采取一轰头,而对生育期较长的单季晚稻,为了让养分的供应稳长,则要注意水稻各个生长时期施肥的合理搭配。施肥还可起到动员、活化土壤中原有养分的作用。如紫云英翻入土壤后,由于易分解的组分含量较高,在其分解的同时,加强了土壤有机质的矿化。
农业生产上调节土壤肥力,有许多前人留下来的富贵经验,如水稻种植上,就有:“土烂苗旺要烤田”,“肥田重烤,瘦田轻烤或不烤”,这些富贵的经验,还有通过对农作物的叶色“黄、黑”变化来看农作物是否缺肥,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施入所需的肥料加以调节土壤肥力。例如在预防小麦倒伏上,可在小麦返青期通过肥水措施进行蹲苗,控制好小麦第二节间伸长就是最有效的防倒伏办法。
总结:农业生产上,土壤肥力会受雨水冲刷、太阳蒸腾、农作物生长影响而发生变化,如果不经常对土壤进行培肥,土壤会越耕越瘦,所以在平时的耕作中,要适当地对土壤进行培肥,提高土壤地力,这样才能培育出高度肥沃的农田,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实现高产稳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