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百科 > 植物知识 > 梅花――陈俊愉

梅花――陈俊愉

植物百科2022-03-02 17:57:13

梅花――陈俊愉

图片来自收集

by 陈俊愉

“一树独先世界春”的梅花是中华大地的奇葩,是浩瀚民族的自豪。据调查,梅树野生于自*经滇、鄂、皖、浙直至*等10个省、区的山林,在我国已有3000年以上的使用汗青。神、姿、色、态、香俱居上乘的梅花,至今约有两百多个五花八门的种类,都是从现代的野梅引种驯化、经心选育而得的精英。

梅花是家梅中的一大分支,家梅系由野梅演进而来。近百年来,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和园林工作者在广阔地域收集、查询拜访了很多野悔。这些野生的梅树、是梅花原产于我国的铁证,也是对梅花原种持续科学研究的主要活资料。

在东北山区,野梅散布的地段多较高。如在*波密等地,就在海拔2100~3300米处发明野生梅林。云南省除南部外,野梅简直遍及全省,而以滇西北之下关、大理、洱源一带为多(海拔1800~2600米)。在四川,则主产于丹巴、汶川、广元、万源、西昌、会理、汉源等山地丛林中,海拔1300~2500米。而在鄂西宜昌、恩施等地,野梅就散布在较低海拔之山地(300~1000米)。故东北山区,特别是滇、川二省,乃我国野梅的散布中间,并延长至鄂西一带。

至于野梅散布的次中间,则系鄂南、赣北、皖南至浙西的带状地域。如在鄂南的咸宁市汀泗区聂故乡长丰大队后山海拔170米阔叶常绿与落叶混交林中,就有散生的野梅。野梅在江西省主产于景德镇市瑶里乡区石塔三矿区香菇场混交林中,海拔约300米,系零散散布。安徽省歙县和黄山景色名胜区东坡芙蓉桥左近(海拔约200米),1984~1985年另有野梅零散散布。浙江亦有野梅散生于常绿阔叶树为主的混交林中。另外,在广西、福建亦发明有野生梅树。

我国前人使用梅子至多已有3000年以上汗青。《书经·说命》载;“若作和羹,尔唯盐梅”,这是殷高宗对宰相傅说他的重要性:比如做羹汤时用的盐和梅那样。按商朝之盐与梅,犹昔日之酱油和醋。这类现代的烹饪习气,至今仅在云南下关等地,由白族群众保管了上去。

1975年我国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明,恰好与《书经》的记叙互相印证。考古学家在殷墟掘出一具精巧的食器——铜鼎,个中满盛炭化了的梅核。核扁圆形,两头尖,似较鲜物略小,呈栗玄色,而外面密布蜂窝状小凹点——恰是梅核的典范分类特点。经碳14判定,距今已有3200多年。早在商朝中期,前人已用梅子(果梅)于食用了。

稍迟,说起梅树和梅子的记叙愈来愈多。如《周礼·天官》云:“饮食之笾,实在干�[”。经考核,�[就是食用梅子的古称。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有名民族歌集《诗经·召南》中,有一首《�G有梅》的诗篇,它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情歌,女人将梅子扔掷给她看中的小伙子,寄意至深。同时,《�G有梅》反应出事先在陕西召南地域,梅树是相称遍及的。也就是说在距今至多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引种野梅使之成为家梅的驯化进程就曾经开端了。

在长江流域,现代艺梅也是从消费梅子(果实)开端的,比方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的出土文物中,很多陶罐里都盛有保管残缺的梅核和梅干。同时出土的竹简上记有“梅”、“脯梅”、“元梅”等字样,这都是事先梅子加工成品的称号。这阐明早在西汉早期,我国长江流域群众早已引种种植梅树,并多方应用梅子加工食物了。别的,在湖北江陵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中,亦发明有梅核,其汗青期间与长沙者相若。

在远古时代,先民收集野生梅子重要是以作加工食物或供祭奠之用。但因梅花冰中孕蕾,雪里着花,玉白朱红,幽香浮动,在寒风寒冷的盛夏时节,惟有它“独先世界春”。因而人们在以果为重要目标进程中,也逐步一并浏览了它的神、姿、色、态、香之美,惹起了人们对梅花的喜欢和憧憬。而在临时的驯化和种植进程中,恰好又有一般植株呈现了复瓣、重瓣、台阁,奇特的花瓣或萼片,别致的枝姿等等,因而有心人使其另行繁衍、种植,从而培养成多少专供欣赏的梅花新品种。

因此“花梅”应是从“果梅”中分出来的一支奇葩,期间约始自西汉初叶。如《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又载:“汉上林苑有侯梅、齐心梅、紫蒂梅、丽友梅”。固然这些种类只要称号,但从字面上看,当系“宫粉”之类的欣赏种类,个中或已呈现多少重瓣新品。稍迟,杨雄著《蜀都赋》,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等记叙。可见距今约两千年前,梅已在成都作乡村园林绿化资料使用了。

全部晋代,梅花常现种植,墨客吟咏渐多。如东吴名将陆逊之侄陆凯,曾做过丞相,其文辞文雅,有个笔墨好友范晔在长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赠范晔,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全部,聊赠一枝春。”“春”能够“寄赠”自陆凯始,今后梅花传友谊,传为佳话。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