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5
论中国古代的水仙文学
繁殖方法2022-02-22 17:22:45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水仙”,大体有两种意指类型:一者为通过神话、传说衍生出来的水中之仙,一者为花卉植物意象。两者往往互相渗透,从而使得对水仙植物意象的歌咏产生了更加丰富灵动的意蕴,以及浪漫清幽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水仙;神话传说;植物意象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8)01-0116-06 收稿日期:2007-06-18
作者简介:高峰,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210097
一、神话传说中的水仙世界
何为“水仙”,自古以来所指颇多。唐司马承祯《天隐子·神解章》日:“在人谓之人仙,在天日天仙,在地日地仙,在水日水仙,能通变化之日神仙。”由此产生了名目繁多的“水中之仙”,例如冯夷:“禀华之精,食惟八石。乘龙隐沦,往来海若。是实水仙,号日河伯。”(《艺文类聚》七十八)又如郭璞:“璞得尸解之道,今为水仙伯。”(南朝见素子《洞仙传》)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苏轼屡有诗咏及:“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书(林逋诗)后》);“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人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古代亦有称水葬者为“水仙”,北齐刘昼《刘子·风俗》云:“胡之北,有射姑之国,其亲死,则弃尸于江中,谓之‘水仙’。”类似的“水仙”有伍子胥:“胥死之后,吴王闻,以为妖言,甚咎子胥。王使人捐于大江口。勇士执之,乃有遗响,发愤驰腾,气若奔马,威凌万物,归神大海。仿佛之间,音兆常在。后世称述,盖子胥水仙也。”(袁康《越绝书》卷十四)亦有屈平:“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澧,披蓁茹草,混同禽兽,不交世务,采柏实以合桂膏,用养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水。楚人思慕,谓之水仙。”(王嘉《拾遗记》卷十)
古代神话、传说中也有不少女性“水仙”,例如湘水女神:“只疑湘水绡机女,来伴清秋宋玉悲”(《水仙花》);“楚江湄,湘娥乍见,无言洒清泪”(周密《绣鸾凤花犯·赋水仙》);“邂逅江妃泽畔逢,何年谪降蕊珠宫”(张翥《鹧鸪天·水仙词》);“湘云冉冉月依依,翠袖霓裳作队归”(丁鹤年《水仙花》)。还有洛神:典出曹植《洛神赋》,赋前小序云:“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日宓妃。”该赋发挥浪漫的想象,对洛神进行了优美形象的描绘:“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另有江妃,据汉刘向《列仙传》上记载:“江妃二女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交甫下请其佩,遂手解佩与交甫。交甫悦,爱而怀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后代诗词多咏之,如“绰约仙姿。仿佛江皋解佩时”(韦骧《减字木兰花·水仙花》);“得水能仙,似汉皋遗珮,碧波涵月”(赵以夫《金盏子·水仙》)等。再有姑射仙女,典出《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宋刘敏《水仙花》诗即咏道:“早于桃李晚于梅,冰雪肌肤姑射来。”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记载,南宋西湖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歌妓舞鬟,严妆自衔,以待招呼者,谓之‘水仙子’”。这里的“水仙子”则带有更多妖娆柔媚的脂粉气息。
在道教传说当中,常常称得道成仙的人为“水仙”。有些作品内的水仙之咏并无确指,而是流露出道家逍遥自在的人生追求。例如陶弘景的《水仙赋》通过对水中之仙的咏赞,表达了浪漫不羁的情思、超尘脱俗的精神向往:“从务光于底柱,索龙威于洞庭,迎九玄于金阙,谒三素于玉清。更天地而弥固,终逍遥以长生。”道藏本《鸣鹤馀音》卷八中,载有传说当中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钟离权、吕岩创作的《水仙子》词,流露出道家的逍遥情怀以及对造化神功的追求。亦有确指为赵人琴高,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获水》记载:“赵人有琴高者,以善鼓琴,为康王舍人。行彭涓之术,浮游砀郡间二百余年。后人砀水中,取龙子。与弟子期日:‘皆洁斋待于水傍,设屋祠。’果乘赤鲤鱼出,入坐祠中。砀中有千万人观之。留月馀,复入水也。”后人咏之曰:“水客夜骑红鲤鱼,赤鸾双鹤蓬瀛书”(温庭筠《水仙谣》);“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李商隐《板桥晓别》)。同时也称遍游江湖、乐而忘返之人为“水仙”,例如陶岘。据唐袁郊《甘泽谣》记载:“(陶岘)富有田业,择家人,不欺而了事者悉付之,身则泛艚江湖,遍游烟水,往往数岁不归,……吴越之士,号为水仙。”
二、植物水仙的内涵意蕴
如果说宋代以前文学当中的水仙之咏,大多只是以神话传说内的仙人为描写对象,那么,宋代以后伴随着水仙花卉的广泛栽植,广大文人对水仙的歌咏,则大多离不开其植物意象的本体,描摹水仙的素雅之姿、清香之气,进而产生美好的想象和寄托,赋予其丰富的内涵意蕴。
水仙花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属多年生石蒜科水仙属根花卉。地下鳞茎作卵圆形,叶子条形,伞形花序,花白色,中心黄色,有香味,鳞茎和花可入药。它原产于中欧、地中海沿岸地区,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六朝时期即传入我国,并有许多别称。如雅蒜,明文震亨《长物志·花木》云:“(水仙花)六朝人乃呼为雅蒜。”如捺祗,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八云:“捺祗,出拂林国,苗长三四尺,根大如鸭卵,叶似蒜叶,中心抽条甚长,茎端有花六出,红白色,花心黄赤,不结子。”《花史》引述《开元遗事》记载,唐玄宗赐虢国夫人红水仙十二盆。如天葱,宋韩维《谢到水仙二本》诗句“黄中秀外干虚通”后自注云:“此花外白中黄,茎干虚通如葱。本生武当山谷间,土人谓之天葱。”又如女史花、姚女花、配玄、俪兰、女星等,清汪灏等《广群芳谱》卷五十二记载:“姚姥住长离桥,十一月夜半大寒,梦观星坠于地,化为水仙花一丛,甚香美,摘食之,觉而产一女,长而令淑有文,因以名焉。观星即女史,在天柱下,故迄今水仙花名女史花,又名姚女花”,“配玄,即今水仙花也。一名俪兰,一日女星,散为配玄。”我国水仙佳品有福建漳州水仙、上海崇明水仙、浙江普陀水仙等。水仙花主要有两大品种,一种是单瓣、色白、六片花瓣向四边舒开,中间一个酒杯状花冠,呈金黄色,形似六棱白玉盘托起一盏金酒杯,故名“金盏银台”。另一种是复瓣、卷皱的花瓣层层叠叠,上端素白,下方淡黄,宛如少女丽裙,故名“玉玲珑”或“百叶花”。
水仙花姿态亭亭玉立,绿叶色如翡翠,花瓣洁白无瑕,花蕊金黄娇嫩,并且散发出馥郁清雅的芳香,给人带来温馨美好的享受。它的芳洁素姿,宋元以来不断被广大文人墨客深情歌咏。其中咏水仙诗写得最早、最多也最好的当属北宋诗人黄庭坚。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8)01-0116-06 收稿日期:2007-06-18
作者简介:高峰,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210097
一、神话传说中的水仙世界
何为“水仙”,自古以来所指颇多。唐司马承祯《天隐子·神解章》日:“在人谓之人仙,在天日天仙,在地日地仙,在水日水仙,能通变化之日神仙。”由此产生了名目繁多的“水中之仙”,例如冯夷:“禀华之精,食惟八石。乘龙隐沦,往来海若。是实水仙,号日河伯。”(《艺文类聚》七十八)又如郭璞:“璞得尸解之道,今为水仙伯。”(南朝见素子《洞仙传》)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苏轼屡有诗咏及:“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书(林逋诗)后》);“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人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古代亦有称水葬者为“水仙”,北齐刘昼《刘子·风俗》云:“胡之北,有射姑之国,其亲死,则弃尸于江中,谓之‘水仙’。”类似的“水仙”有伍子胥:“胥死之后,吴王闻,以为妖言,甚咎子胥。王使人捐于大江口。勇士执之,乃有遗响,发愤驰腾,气若奔马,威凌万物,归神大海。仿佛之间,音兆常在。后世称述,盖子胥水仙也。”(袁康《越绝书》卷十四)亦有屈平:“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澧,披蓁茹草,混同禽兽,不交世务,采柏实以合桂膏,用养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水。楚人思慕,谓之水仙。”(王嘉《拾遗记》卷十)
古代神话、传说中也有不少女性“水仙”,例如湘水女神:“只疑湘水绡机女,来伴清秋宋玉悲”(《水仙花》);“楚江湄,湘娥乍见,无言洒清泪”(周密《绣鸾凤花犯·赋水仙》);“邂逅江妃泽畔逢,何年谪降蕊珠宫”(张翥《鹧鸪天·水仙词》);“湘云冉冉月依依,翠袖霓裳作队归”(丁鹤年《水仙花》)。还有洛神:典出曹植《洛神赋》,赋前小序云:“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日宓妃。”该赋发挥浪漫的想象,对洛神进行了优美形象的描绘:“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另有江妃,据汉刘向《列仙传》上记载:“江妃二女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交甫下请其佩,遂手解佩与交甫。交甫悦,爱而怀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后代诗词多咏之,如“绰约仙姿。仿佛江皋解佩时”(韦骧《减字木兰花·水仙花》);“得水能仙,似汉皋遗珮,碧波涵月”(赵以夫《金盏子·水仙》)等。再有姑射仙女,典出《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宋刘敏《水仙花》诗即咏道:“早于桃李晚于梅,冰雪肌肤姑射来。”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记载,南宋西湖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歌妓舞鬟,严妆自衔,以待招呼者,谓之‘水仙子’”。这里的“水仙子”则带有更多妖娆柔媚的脂粉气息。
在道教传说当中,常常称得道成仙的人为“水仙”。有些作品内的水仙之咏并无确指,而是流露出道家逍遥自在的人生追求。例如陶弘景的《水仙赋》通过对水中之仙的咏赞,表达了浪漫不羁的情思、超尘脱俗的精神向往:“从务光于底柱,索龙威于洞庭,迎九玄于金阙,谒三素于玉清。更天地而弥固,终逍遥以长生。”道藏本《鸣鹤馀音》卷八中,载有传说当中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钟离权、吕岩创作的《水仙子》词,流露出道家的逍遥情怀以及对造化神功的追求。亦有确指为赵人琴高,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获水》记载:“赵人有琴高者,以善鼓琴,为康王舍人。行彭涓之术,浮游砀郡间二百余年。后人砀水中,取龙子。与弟子期日:‘皆洁斋待于水傍,设屋祠。’果乘赤鲤鱼出,入坐祠中。砀中有千万人观之。留月馀,复入水也。”后人咏之曰:“水客夜骑红鲤鱼,赤鸾双鹤蓬瀛书”(温庭筠《水仙谣》);“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李商隐《板桥晓别》)。同时也称遍游江湖、乐而忘返之人为“水仙”,例如陶岘。据唐袁郊《甘泽谣》记载:“(陶岘)富有田业,择家人,不欺而了事者悉付之,身则泛艚江湖,遍游烟水,往往数岁不归,……吴越之士,号为水仙。”
二、植物水仙的内涵意蕴
如果说宋代以前文学当中的水仙之咏,大多只是以神话传说内的仙人为描写对象,那么,宋代以后伴随着水仙花卉的广泛栽植,广大文人对水仙的歌咏,则大多离不开其植物意象的本体,描摹水仙的素雅之姿、清香之气,进而产生美好的想象和寄托,赋予其丰富的内涵意蕴。
水仙花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属多年生石蒜科水仙属根花卉。地下鳞茎作卵圆形,叶子条形,伞形花序,花白色,中心黄色,有香味,鳞茎和花可入药。它原产于中欧、地中海沿岸地区,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六朝时期即传入我国,并有许多别称。如雅蒜,明文震亨《长物志·花木》云:“(水仙花)六朝人乃呼为雅蒜。”如捺祗,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八云:“捺祗,出拂林国,苗长三四尺,根大如鸭卵,叶似蒜叶,中心抽条甚长,茎端有花六出,红白色,花心黄赤,不结子。”《花史》引述《开元遗事》记载,唐玄宗赐虢国夫人红水仙十二盆。如天葱,宋韩维《谢到水仙二本》诗句“黄中秀外干虚通”后自注云:“此花外白中黄,茎干虚通如葱。本生武当山谷间,土人谓之天葱。”又如女史花、姚女花、配玄、俪兰、女星等,清汪灏等《广群芳谱》卷五十二记载:“姚姥住长离桥,十一月夜半大寒,梦观星坠于地,化为水仙花一丛,甚香美,摘食之,觉而产一女,长而令淑有文,因以名焉。观星即女史,在天柱下,故迄今水仙花名女史花,又名姚女花”,“配玄,即今水仙花也。一名俪兰,一日女星,散为配玄。”我国水仙佳品有福建漳州水仙、上海崇明水仙、浙江普陀水仙等。水仙花主要有两大品种,一种是单瓣、色白、六片花瓣向四边舒开,中间一个酒杯状花冠,呈金黄色,形似六棱白玉盘托起一盏金酒杯,故名“金盏银台”。另一种是复瓣、卷皱的花瓣层层叠叠,上端素白,下方淡黄,宛如少女丽裙,故名“玉玲珑”或“百叶花”。
水仙花姿态亭亭玉立,绿叶色如翡翠,花瓣洁白无瑕,花蕊金黄娇嫩,并且散发出馥郁清雅的芳香,给人带来温馨美好的享受。它的芳洁素姿,宋元以来不断被广大文人墨客深情歌咏。其中咏水仙诗写得最早、最多也最好的当属北宋诗人黄庭坚。
相关文章
- 详细阅读
- 中国古代象征爱情的花,芍药花/山茶花/水仙花详细阅读
2022-03-21
- 论中国古代的水仙文学详细阅读
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