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三分三的功效与作用
三分三,中药名。为茄科植物三分三AnisodusacutangulusC.Y.WuetC.ChenexC.ChenetC.L.Chen、铃铛子AnisodusluridusLinketOtto、丽*莨菪AnisodusluridusLinketottovar.fischerianus(Pascher)C.Y.WuetC.ChenexC.ChenetC.L.Chen、赛莨菪ScopoliacarniolicoidesC.Y.WuetC.ChenexC.ChenetC.L.Chen、齿叶赛莨菪ScopoliacarniolicoidosC.Y.WuetC.ChenexC.ChenetC.L.Chenvar.dentataC.Y.WuetC.ChenexC.ChenetC.L.Chen等的根或叶。具有解痉镇痛,祛风除湿的功效。主治胃痛,胆、肾、肠绞痛,风湿关节疼痛,腰腿痛,跌打损伤。
功效作用
功能
解痉镇痛,祛风除湿。
主治
胃痛,胆、肾、肠绞痛,风湿关节疼痛,腰腿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6-0.9gi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酒调敷;或浸酒搽。
化学成分
1、三分三:茎含总生物碱0.72%,其中山莨菪碱0.38%,东茛菪碱0.22%和莨菪碱0.12%。叶含总生物碱0.72%,其中茛菪碱0.27%,东莨菪碱0.24%,山莨菪碱0.21%;果实含总生物碱1.15%,其中莨菪碱为0.96%,东莨菪碱为0.19%;以及微量托品碱。种子含总碱1.06%,其中莨菪碱为0.88%,东莨菪碱为0.17%以及微量托品碱。
2、铃铛子:茎、叶,均含有阿托品,莨菪碱、东莨菪碱及微量托品碱,茎中含莨菪碱0.22%-0.59%,东莨菪碱0.05%-0.32%,去水阿托品0.01%,托品碱0.03%;叶中含莨菪碱0.13%-0.51%,东莨菪碱0.06%-0.17%,托品碱(0.01%)。根含莨菪碱,东莨菪碱,红古豆碱,阿托品等,根还含东莨菪素。
药理作用
三分三所含东茛菪碱和莨菪碱均为M胆碱受体阻滞剂,其药理作用参见“洋金花”条。
相关论述
1、《云南中草药》:“麻醉止痛,除湿祛瘀。”
2、《*常用中草药》:“解痉止痛。治胃痛,胆绞痛,急慢性肠胃炎。”
3、《全国中草药汇编》:“麻醉镇痛,祛风除湿。主治骨折,跌打损伤,关节疼痛,胃痛以及胆、肾、肠绞痛。”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胃痛,风湿痛,跌打损伤:每用(三分三)根叶0.9g,水煎服;或研末开水冲服;也可撒在膏药上贴患处。
2、整复麻醉止痛:用(三分三)根、叶研末,酒调外敷患处,3-5min后即可行骨折整复。(1-2方出自《云南中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栽培3-5年收获。根挖出后,洗去泥沙,表皮晾干后趁天晴迅速切片,片厚1-2cm,置于阳光下曝晒,或晒至3-4成干后烘烤。但切忌新鲜切片直接烘烤,以防表面变黑影响质量。茎、叶、种子于秋季采收后,阴干或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捞出,晒干。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根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块片,直径2-12cm,厚0.5-2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极多纵皱纹。切面灰白色至灰黄色,平整的横切面可见数层同心性环纹及放射状排列的导管束。质坚而脆,折断时有粉尖,断面颗粒状。气微,味微苦麻。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茄科山莨菪属三分三、铃铛子、丽*莨菪和赛莨菪属赛莨菪、齿叶赛莨菪。
形态特征
1、三分三:多年生草本,高1-1.5m。主根粗大。叶互生,叶柄长5-15mm;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8-20cm,宽3-8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波状。花单生叶腋,淡黄绿色,下垂;花梗长1-3.5cm;花萼漏斗状钟形,长3-4cm,具10条纵脉,萼齿4-5,狭三角形,不整齐;花冠漏斗状钟形,5裂,淡黄绿色,开花时外反,管内被柔毛,近基部有5对暗紫斑;雄蕊5,内藏;雌蕊稍长于雄蕊,子房圆锥形,柱头头状;花盘盘状。蒴果近球形,中部以上环裂;宿存萼紧包果,长3.5-4.5cm,有10条突起的纵脉,果梗长5-7cm,下弯。花期6-7月,果期10-11月。2、铃铛子:本种与二分三的不同点在于,植株被毛。叶片全缘。花萼被柔毛,萼脉弯曲;花冠通常浅黄色或裂片略带紫色,花冠筒内基部无紫斑。3、丽*莨菪:本变种与前者的主要区别是,叶缘具1-2对不等的粗齿或呈波状,有时具疏缘毛;枝条及叶被疏柔毛,或有时几无毛;花冠裂片常带褐紫色,花冠管内基部具5块紫斑。花萼和花梗密被淡褐色毛。花期6月。果期9月。4、赛莨菪: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全株无毛;茎绿色,有时带淡紫色,略具棱角。根断面淡黄色,有苦味。叶互生;叶柄长1.5-2cm;叶片纸质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20)cm,宽3-6(12)cm,先端急尖至渐尖,基部楔形或微下延,全缘或微波状。花单生于叶腋,下垂,花梗长1.7-2.5cm;花萼钟状,厚,近革质,长约2cm,先端平齐,边缘具不规则的浅齿,常因花冠伸展被撑破为1-2深裂,纵脉不明显;花冠浅黄绿色,长约4.5cm,檐部具5齿,齿渐尖,花盛开时外反,里面花丝基部两侧具暗色紫斑;雄蕊5,长达花冠之一半或略短;雌蕊稍长于雄蕊,子房圆锥形或近球形,柱头头状。蒴果近球形,宿存萼紧包果实,盖裂,纵脉粗而不明显。种子多数,表面密布蜂窝状小孔。花期5-6月,果期9-10月。5、齿叶赛茛菪:本变种与赛莨菪的主要区别是,叶缘常具1-2(-3)个粗齿,花冠部裂片极浅,背面具明显的暗紫色条纹。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分布区域
1、三分三: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四川。2、铃铛子:分布于云南、*。3、丽*莨菪:分布于云南西北部、*等地。4、赛莨菪:分布于四川、云南。5、齿叶赛茛菪:分布于四川、云南。
道地产区
主产于云南。销西南、西北和华东等地。
生长环境
1、三分三:生于海拔2700-3100m的林缘、草地和阴湿处。2、铃铛子:生于山坡草地、林缘及田野宅旁。3、丽*莨菪:生于海拔2800-3100m的山坡及灌木林中。4、赛莨菪:生于海拔3000-3600m的山坡、草丛或灌木丛中。5、齿叶赛茛菪:生于海拔3000-3600m的林缘或草坡。
生长见习
喜凉爽气候,耐寒。在年平均气温为10.6℃,年雨量1126.8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左右的环境下生长良好。对土壤要求并不严格,除重质粘土及低洼沼泽地外均能生长,但在土层瘠薄的地区及盐碱地,植株生长迟缓,生势较差。
繁殖方式
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
栽培技术
春季选用上年采收的种子,开沟条播,沟距15-20cm,沟内先施腐殖质土加少量饼肥,作底肥,用经充分腐熟的堆肥或厩肥亦可。播后覆土2cm,盖薄层草,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待子叶出土后逐渐揭去盖草,另用竹竿搭起高20cm的棚架,上盖草或篾笆,防止曝晒。约2星期左右出苗。每1h㎡用种量300g,可育苗30000-37500株。苗高5-8cm时移栽,行株距50cm×40cm。
病虫防治
1、病害有霜霉病,6-9月发生,为害叶部。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40%霜疫灵300倍液喷洒,10-14d1次,连续2-3次,同时雨后注意排水。2、虫害有八字地老虎、小地老虎、金龟子、金针虫等地下害虫为害。防治方法主要采用人工捕杀、毒饵诱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