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百科 > 功效作用 > 菊花的功效与作用

菊花的功效与作用

植物百科2022-04-30 09:21:59

菊花,中药名。为菊科菊属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具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肝阳眩晕,肝风实证,目赤昏花,疮痈肿毒。

菊花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作用

功能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主治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味辛疏散,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功能疏散肺经风热,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

2、肝阳眩晕,肝风实证:本品性寒,入肝经,能清肝热、平肝阳,常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肝火上攻而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者。

3、目赤昏花:本品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入肝经,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能清泄肝热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

4、疮痈肿毒:本品味苦性微寒,能清热解毒,可用治疮痈肿毒。

5、西医诊为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气管炎、病毒性肺炎等属于风热表证者,传染性红斑症(第五疾病)、手足及口病、回归热等见有风热表证者,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性脑病变、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眩晕等属于肝阳上亢者,接触性皮肤炎及其他湿疹,痈及疖等属于风热袭表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5-9g。

禁忌

中西药配伍禁忌:与镇静药、麻醉药、降压药同用时不宜剂量过大。

注意事项

中西药配伍禁忌:与镇静药、麻醉药、降压药同用时不宜剂量过大。

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为龙脑、樟脑、菊油环酮等,此外,尚含有菊苷、腺嘌呤、胆碱、黄酮、水苏碱、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E、氨基酸及刺槐素等。

药理作用

菊花水浸剂或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多种致病性杆菌及皮肤真菌均有一定抗菌作用。本品对流感病毒PR3和钩端螺旋体也有抑制作用。菊花制剂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提高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并具有降压、缩短凝血时间、解热、抗炎、镇静作用。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

2、《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

3、《本草纲目拾遗》:“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每与性能功用相似的桑叶相须为用,并常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如桑菊饮(《温病条辨》)。

2、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每与石决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潜阳药同用。若肝火上攻而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者,可与羚羊角、钩藤、桑叶等清肝热、息肝风药同用,如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3、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治疗前者常与蝉蜕、木贼、白僵蚕等疏散风热明目药配伍,治疗后者可与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药同用。若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又常配伍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等滋补肝肾、益阴明目药,如杞菊地黄丸(《医级》)。

4、治疮痈肿毒,常与金银花、生甘草同用,如甘菊汤(《揣摩有得集》)。

相关配伍

1、菊花配枸杞子:菊花善于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枸杞子善于滋补肝肾明目。二药配伍,既能滋补肝肾之精血,又能清泄浮越之虚火,有补下清上之功。常用治肝肾不足、虚火上扰所致的头痛头晕、视物昏花。

2、菊花配川芎、生石膏:菊花、川芎皆能祛风止痛,菊花入肝经气分,兼能清热;芎入肝经血分,兼能活血;生石膏辛甘大寒,善清泄上焦气分邪热。三药相配,有清热祛风止痛之功。常用治风热上攻或肝火上扰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3、菊花配金银花:二药皆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功。二者相配,则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功更著。常用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疔疮肿毒。

4、菊花配黑芝麻:菊花善于平肝、清肝、明目;黑芝麻善于滋补肝肾阴血。二者伍用,亦清亦补,标本兼顾,有养阴明目之功。常用治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目眩、视物昏花。

5、菊花配天麻:菊花能平肝清肝;天麻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二者相合,平肝清肝、息风止痉。常用治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头痛及肝风内动所致的四肢抽搐。

6、菊花配僵蚕:菊花善于疏散风热,兼能清肝;僵蚕善于祛风散热,化痰散结。二药相合,有疏风散热,消肿散结之功。常用于风热上壅所致的咽喉肿痛。

7、菊花配细辛:二药皆有祛风止痛之功。菊花辛凉,兼能清热平肝;细辛辛温,又能散寒止痛。二者配伍,寒热同用,相反相成,共奏祛风散热,解表止痛之效。常用治外感风邪或外感风热所致之头痛、顽固性头痛以及头风等。

鉴别用药

1、黄菊花与白菊花:菊花有黄菊花、白菊花之分,一般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2、桑叶与菊花:桑叶与菊花皆味甘苦、性寒凉,归肺、肝经。都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同用可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以及肝肾不足,目暗昏花。但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善于凊肺润燥,并能凉血止血,也可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咳嗽痰少,色黄而黏稠,或干咳少痰,咽痒,血热妄行的咳血、吐血、衄血等。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也可用于疮痈肿毒。

3、菊花与夏枯草:两者均归肝经而能清肝明目,治肝火目赤肿痛及肝阳眩晕头痛。然菊花味辛甘苦,微寒质轻,兼入肺经,为辛凉解表药,不仅能疏散风热,善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之发热头痛,而且兼益肝阴,清热解毒,可疗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及疔疮肿毒。夏枯草味苦辛性寒,兼入胆经,为清热泻火药,其清肝火力强,兼益肝血,尤适用于目赤肿痛属肝火上炎者,并治肝阴不足之目珠夜痛等;又能散郁结、降血压,善治瘰疬、瘿瘤及高血压属肝阳上亢者。

4、菊花与决明子:两者均归肝经而能清肝明目,兼益肝肾阴血,主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头痛眩晕及高血压病,肝肾亏虚之目暗不明。然菊花味辛甘苦,微寒质轻,为辛凉解表药,尤善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故适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肝阳眩晕、肝经风热或肝火之目赤肿痛及肝阴不足之视物昏花;又能清热解毒,可用于痈肿疮毒。决明子味甘苦咸,微寒质润,属清热泻火药,既善清肝火,又善益肾阴,且能润肠燥,故为明目之佳品。

5、菊花与野菊花:两者均味苦辛,性寒归肝肺经,既能清热解毒,治痈肿疔疮、丹毒肿痛,又能清肝而治肝火或风热之目赤肿痛。然菊花属辛凉解表药,解毒之力不及野菊花,以疏散风热、平肝明目为主,兼益肝阴,善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之发热头痛、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肝阳眩晕头痛及肝热惊风抽搐。野菊花清热解毒之力强,又兼利咽,善治咽喉肿痛,以及湿疹、皮肤瘙痒。

6、菊花与枸杞子:两者均味甘,归肝经而有益阴明目的作用,皆可治肝肾不足之目暗昏花。然菊花味辛苦性微寒,主入肺经,益阴力较小,功专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兼能平肝潜阳,主治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疔疮肿毒、眩晕惊风。枸杞子甘平质润,又归肾经,为平补阴阳之品,且益阴力较强,长于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兼可润肺止咳,善治肾虚腰痛、遗精滑精、血虚萎黄、阴虚劳嗽、潮热盗汗。

相关药品

风热感冒颗粒、芎菊上清丸、上清丸、山菊降压片、明目地黄丸。

相关方剂

桑菊饮(《温病条辨》)、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杞菊地黄丸(《麻疹全书》)、甘菊汤(《揣摩有得集》)。

药膳食疗

1、枸杞菊花茶:

(1)功效:益肝滋肾、熄火明目。用于肝肾不足,风阳上扰的下虚上实证症见头晕、目眩、干涩、视物模糊、口干不欲饮、白内障等患者。

(2)原材料:白菊花10g,枸杞子15g。

(3)做法:将上述2味放入保温杯中,用沸水冲泡,加盖焖10-15分钟即可。

(4)用法:代茶频饮。

2、菊花粥:

(1)功效:菊花提取物能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而有抗炎的作用。枇杷叶中的苦杏仁苷具有镇咳作用,皂苷有祛热作用。此外,还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全方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适用于风温初起,症见微热、咳嗽、口微渴、脉浮数者。

(2)原材料:菊花10g,大米100g,白糖适量。

(3)做法:将菊花先煎、去渣,取上清液。加入大米。用文火煮成稀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即可。

(4)用法:温服,每日1-2次,脾虚便溏者忌服。

3、调元杞菊酒:

(1)功效:方剂中的巴戟天味辛、甘,微温,归肾、肝经。能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该药酒可补元气、温肝阳、益精血适用于肝阳不足、元气亏虚所致的形寒怕冷、四肢不温等。

(2)原材料:菊花50g,枸杞子50g,巴戟天30g,肉苁蓉30g,白酒1000ml。

(3)做法:将上药捣为粗末置于干净瓶中,注入白酒,加盖密封,放置阴凉干燥处。经10日后即可饮用。

(4)用法:每日早、晚各温饮10-15ml。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末、冬初花盛开时,于晴天露水干后,分批采摘头状花序,置通风处阴干或焙干,或蒸后干燥。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

炮制方法

1、菊花: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的梗叶,筛去灰屑。

2、炒菊花:选择完整菊花,用文火炒至花瓣边缘呈微黑色,取出放凉。

3、菊花炭:取净菊花置锅内,用中火炒至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透。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菊花炭及时散热,宜防复燃。

药材鉴别

鉴别

1、本品粉末黄白色。花粉粒类球形,直径32-37μm,表面有网孔纹及短刺,具3孔沟。T形毛较多,顶端细胞长大,两臂近等长,柄2-4细胞。腺毛头部鞋底状,6-8细胞两两相对排列。草酸钙簇晶较多,细小。

2、取本品1g,剪碎,加石油醚(30-60℃)20ml,超声处理10分钟,弃去石油醚,药渣挥干,加稀盐酸1ml与乙酸乙酯5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菊花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绿原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0.5-1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15∶1∶1∶2)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药材性状

1、亳菊:头状花序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扇形,直径1.5-3cm。总苞碟状,总苞片3-4层,卵形或椭圆形,草质,黄绿色或褐绿色,外被柔毛,边缘膜质,花托半球形,无托片或托毛。舌状花数层,雌性,位于外围,类白色,劲直,上举,纵向折缩,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位于*,为舌状花所隐藏,黄色,先端5齿裂。瘦果不发育。无冠毛。体轻,质柔润,干时松脆。气清香,味甘、微苦。

2、滁菊: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白色,不规则扭曲,内卷,边缘皱缩,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管状花大多隐藏。

3、贡菊: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斜升,上部反折,边缘稍内卷而皱缩,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少,外露。

4、杭菊:碟形或扁球形,直径2.5-4cm,常数个相连成片。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多数,外露。

5、怀菊: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2.5cm。多数为舌状花,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不规则扭曲,内卷,边缘皱缩,有时可见腺点;管状花大多隐藏。

饮片性状

1、菊花:参见“药材”项。

2、炒菊花:形如菊花,花瓣边缘呈微黑色。

3、菊花炭:形如菊花,有的花朵散离,花瓣呈焦褐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菊属植物菊。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卵形至披针形,长5-15cm,羽状浅裂或半裂,基部楔形,下面被白色短柔毛。头状花序直径2.5-20cm,大小不一,单个或数个集生于茎枝顶端;总苞片多层,外层绿色,条形,边缘膜质,外面被柔毛;舌状花白色、红色、紫色或黄色。瘦果不发育。花期9-11月。

分布区域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药用菊花以浙江、安徽、河南栽培最多。

道地产区

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等省,四川、河北、山东等省亦产。多栽培。

生长环境

为栽培种,培育的品种极多,头状花序多变化,形色各异。

生长见习

喜温暖湿润气候、阳光充足,忌遮荫。耐寒,稍耐旱。怕水涝,喜肥。最适生长温度29℃左右,在0-10℃以下能生长,花期能耐-4℃,根可耐-16--17℃的低温。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地势高燥,背风向阳,疏松肥沃,含丰富的腐殖质,排水良好,pH6-8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栽培为宜。忌连作。可与早玉米、桑、蚕豆、烟草、油菜、大蒜、小麦间套作。粘重土、低洼积水地不宜栽种。

繁殖方式

药用菊主要用扦插、分株繁殖。

栽培技术

1、扦插繁殖、育苗移栽法: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截取母株的幼枝作插穗,随剪随插,插穗长10-12cm,顶端留2片叶,除去下部2-3节的叶片,插入土中5cm,顶端露出3cm,按行距24cm开沟,沟深14cm。每隔15-20cm扦插1株,覆土压实,浇水。扦插后要遮荫,经常浇水保湿。松土除草,每隔半月施稀人粪尿1次,约经15-20d生根,待生长健壮后即可移栽。亦可使用两次扦插法,使移栽推迟至5月下旬至6月上旬。

2、分株繁殖:11月选优良植株。收花后割除残茎,培土越冬。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待新苗长至15cm高,选择阴天,挖掘母株,将健壮带有白根的幼苗,适当剪去枝叶,按行株距40cm×40cm开穴,每穴栽1-2株,剪去顶端,填土压实,浇水。

病虫防治

1、叶枯病: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可用1∶1∶100波尔多液或65%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喷雾。

2、根腐病:6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病,可用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注。

3、锈病:可用敌锈钠97%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喷射。

4、另有白粉病、霜霉病、黄萎病等为害。虫害有棉蚜、大青叶跳、菊天牛、瘿螨、斜纹夜蛾、地老虎等为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