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大叶紫珠的功效与作用
大叶紫珠,中药名。为马鞭草科植物大叶紫珠CallicarpamacrophyllaVahl的叶或带叶嫩枝。具有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创伤出血,跌打瘀肿,风湿痹痛。
功效作用
功能
散瘀止血,消肿止痛。
主治
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创伤出血,跌打瘀肿,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化学成分
1、叶含谷甾醇、木犀草素、芹菜素、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甙、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甙、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熊果酸、2α-羟基熊果酸、山楂酸、二十二烷酸、二十三烷酸、二十四烷酸、二十三烷酸乙酯及3,7,3′-三甲氧基-5,4-二羟基黄酮。
2、根、地上部位及叶中均含有两种四环双萜:大叶紫珠萜酮和大叶紫珠萜酮单乙酸酯。
相关论述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止血,止痛,散瘀消肿。治消化道出血,咯血,衄血,创伤出血,拔牙出血,跌打肿痛,风湿骨痛。”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扭伤肿痛:大叶紫珠鲜叶捣烂外敷。
2、治外伤出血:大叶紫珠叶适量,研粉撒患处。(1-2方出自《广西本草选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采摘,晒干。
药材鉴别
鉴别
1、本品粉末灰黄色至棕褐色。非腺毛有两种:一种为星状毛,大多碎断,木化,完整者1至数轮,每轮1-6侧生细胞;另一种非腺毛1-3细胞,直径25-33μm,壁较厚。腺鳞头部8-11细胞,扁球形,柄极短。小腺毛头部2-4细胞,柄1-2细胞。草酸钙簇晶细小,散布于叶肉细胞中。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熊果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3-5μl、对照品溶液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三氯甲烷-乙酸乙酯-冰醋酸(20∶5∶8∶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药材性状
叶多卷曲皱缩,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10-24cm,宽5-10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钝圆,边缘有锯齿,上面灰绿色或棕绿色,有短柔毛,下面有灰白色茸毛,两面可见不甚明显的棕黄色腺点;叶柄长1-2cm,密生灰白色柔毛。气微,味微苦、涩。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马鞭草科紫珠属大叶紫珠。
形态特征
灌木,稀为小乔木,高3-5m。小枝近方形,密生灰白色粗糠状分枝茸毛。单叶对生;叶柄粗壮,长1-2cm,密生灰白色分枝的茸毛;叶片长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0-24m,宽5-10cm,先端短渐尖,基部钝圆或宽楔形,边缘有细锯齿,表面有短毛,脉上较密,背面密生灰白色分枝茸毛,两面均有不明显的金黄色腺点;侧脉8-14对。聚伞花序腋生,5-7次分歧,密生灰白色分枝茸毛;苞片线形;花萼杯状,长约1mm,被灰白色星状毛和黄色腺点,萼齿不明显或呈钝三角形;花冠紫红色,长约2.5mm,疏被星状毛;雄蕊4,花丝长约5mm;子房微被毛。果实球形,紫红色,有腺点及微毛。花期4-7月,果期7-12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10-2000m的山坡路旁、疏林下或灌丛中。
生长见习
对土地要求不严,一般山坡地均可生长,亦可栽植于房前屋后。以水分和阳光充足、土地肥沃的地方生长为好。
繁殖方式
主要用扦插繁殖。
栽培技术
扦插繁殖:广东地区每年4-8月均可栽植,10月份扦插亦能成活。扦插最好选取3年以上的健壮植株,剪取去年生的枝条,截成长12-18cm(一般应具有2-3个茎节),按行株距15cm×15cm斜插于肥沃的半砂质土壤中,然后压实、浇水。经过2-3个月后,根叶生长较壮,便可定植。定植时在选好的土地上挖坑,坑内放些垃圾肥,起苗前2d将苗床充分淋湿,把苗连根带泥掘起,放于坑内,填土压实、浇水,每日必须浇水1次,直至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