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0
景观植物的美学潜质
在景观设计或者自然景观中,植物除了本身是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形态、色彩、质地可观外,还有许多一时为人们感观难以认识到的潜在美,我们姑且称之为“美学潜质”。这些美学潜质有些是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不过因为不是在一时表现出来的,所以不易为景观的观赏者所认识。还有一些是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洗涤和文化的积累,逐渐积淀下来的,本人根据学习的感受和理解,认为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给人以领域感和归属感。
许多地方因为喜欢种植某种或某几种植物,久而久之,这种地方就形成了种植该植物的传统,慢慢地,人们就习惯将这些植物与这些地方联系起来 ,或者把这些植物作为这些地方的代称。举例说明如下:“桑梓”一词就是其中最为典型地例子。东汉以来,人们常常以“桑梓”指代故乡。于是,桑梓不再是两种树木的名称,远离故乡的游子,在提到桑梓的时候总是怀着对故土的无限留恋、憧憬和对家乡亲人的万分思念之情的。 “桑梓”代表故乡的出处据说来自《诗经》,《诗经·小雅》中有“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和梓”是古代家室旁常栽种的树木,所以后人把它们比作故乡,又加上《诗经》的广泛流传,“桑梓”一词便成了诗词歌赋中的常客。柳宗元《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人的故乡对于人们来说,特别是那些长期流离在外的人来说无疑是最有归属感和领域感的地方, 在当代景观设计中,追求场所的领域感和归属感也是许多设计师梦寐以求的目标,我想在景观种植设计中,我们如能从“桑梓”一词中得到启示,在对景观的使用者及其背景、喜好等等做了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使用和布置能激起其心里共鸣的景观植物,达到这一目的。
与“桑梓”相类的还有:“杏林”代表医学行当和医学领域及那些悬壶济世者;“梨园”则用来指代观赏戏曲的场所或者戏曲行业等等。这些领域当然就不象“桑梓”指代具体的地方,而是指较为抽象的行业领域,但一样能让人们认识到它所指代的领域与外界的差别,暗示出其领域的独特性。
还有某些景观中的植物在特定的地区被赋予特定的色彩,以至于可以给人特定的领域感,比如北方平原地区的侧柏,因为一般都是种植于坟地之中,所以北方的人们看到侧柏林就以为是坟地。尤其是在冬季,北方多落叶阔叶植物,很远就能让人们意识到坟地的存在。
动人的变化美
景观植物的这一美学特性较本文中论及的其它特性而言是较为明显和易为人们所感观认识的。这一特性又有多个方面:
不同季节的变化美。这一点是最为人们所理解和认识的。时节的变化,能引起植物生长、开花结果和落叶,植物在不同的季节或者生机盎然,或者一片萧杀;或者繁花满树,或者硕果累累;或者风吹叶落,或者霜叶迷人;或者在风中摇曳,或者遇雪而玉树琼枝。正如《乐府诗》上所说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睎。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甚而在不解纪年之地,人们只能根据树木的枯荣来了解时间的变迁,故而古人有“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的说法。《淮南子》上也提到“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景观设计师和园艺工作者也大都根据植物的这一特性在景观设计和花园布置中使用不同的植物,求得季相的变化,营造动人的景观。
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美。大部分植物在不同的年龄段——幼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的姿态和叶形也不尽相同。比如银杏,青壮年期的银杏树型开散,枝条上举而细长,到了中老年期以后,则表现为树型紧凑,多短枝且有些枝条呈下垂状,树冠为规则的球形或卵球形。又比如圆柏,青年的圆柏为标准的圆锥形树冠,笔直而挺拔紧密,慢慢地就便成卵形的树冠,枝条也不那么紧密了。
植物的叶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也很大,比如最为常见的景观植物石楠,其幼年树的叶为长卵形且有尖锐的锯齿,但成年树的叶形没有尖锯齿,而且形状为倒卵形。这些特点使得许多学习者甚至是学习植物分类的人都不能很清楚的认识这些植物。这也使得景观本身不但在一年中不同的时节有所变化,有植物存在的景观时时刻刻都受到生命的支配,发生着复杂的变化——而人们常常说,世界因为有变化所以才有美。只有优秀且有丰富经验的园林或者景观设计师能够把握好不同植物的这项特性,在景观中合理的应用,塑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景观。不然时过境迁后,原来看似漂亮的景观会随着植物形态的变化变成一团糟。北京的很多园林绿地景观就是这样,可能园林在刚建起来的时候还很不错,但是为了追求及时的效果和讲究绿量种植了很多植物,可是等到若干年后,这些植物都变成了大树,许多良好的透景线都被遮蔽起来了,整个景观变得非常郁闭。
不同地方或者气候所致的变化美。有些植物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形状或者观赏特性,比如原来生长在南方近年来引种到长江流域的黄槐,本来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在长江流域则表现为灌木,而且只有秋季开花。
不同生态环境所致的变化美。生态环境所致的植物外部形态的变化即出现很多“生态型”所带来的景观变化是丰富多彩的。典型的例子如庐山五老峰的黄山松。黄山松在正常情况下是较为高大而挺拔的乔木,但在五老峰的峰顶由于风力较大,且土壤较为贫瘠稀少,生长成铺地状而遒劲的灌木状植物,这也成为庐山五老峰的一个特色景观。又如黄山上的黄山松,在山腰着生的大树由于只有一面有生长的空间,又有山风的吹拂,都长成偏冠的“风致型”。玉屏峰上著名的“黄山迎客松”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株,这一独特的黄山松“生态型”优美的姿态如伸出长臂欢迎来访的客人而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不但使黄山玉屏峰成为旅游胜地,还使得迎客松的形象被人们广泛绘制在各种器皿、建筑物、图画等上观赏。
成为文脉流传的载体
植物成为历史文化或者说文脉流传的载体,物质材料的因素自不必说(造纸的主要原料为植物体纤维,纸张出现之前使用竹简)。作为较为抽象的载体也可分为两种:直接见诸于文字的载体和流传于民间民俗中的载体。
植物作为文化的载体,直接出现在文字书籍中。任何事物只要被文字所记载而成为文化的一部分,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这中事物也可以称为“文化的载体”。从这方面讲,植物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我们谈及景观学或者景观设计学与植物和文化的关系,就必须考虑到景观学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植物美和文化、文化流传的关系。就此而言,景观中的植物常常成为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并为诗词、歌曲等各种文学题材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艺术题材记载下来,长久的成为了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即可以称为历史文化流传的一种载体。这些作品或歌颂植物的妩媚多姿,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又如“梨花一枝春带雨(唐白居易《长恨歌》)”,再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或赞美植物的气节高尚,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又如“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陈毅《咏菊》)”,再如“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歌曲《我爱你,中国》)”。还有的植物在文学作品中出现,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前面提到的“桑梓 ”等。
植物作为文化和文脉流传的载体,流传于民间,以口头或者习惯性的意识的形式影响文化的流传。前面提到过的人们习惯于把侧柏林与坟地联系起来就属于这种情况。还有北方的老百姓习惯于将棺材与柏木联系起来,而南方的人们则习惯于将棺材与楠木联系起来,就是在我国南北方分别以这两种木头所做的棺材为理想的殓葬品。然而这种习惯性的思维随有时也为文字所记载,但远没有百姓们流传和认识的普遍和深刻。这里有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皖南著名的“牛形古村落——宏村”。该村水系、道路、桥梁和村落的布局仿生于牛,其中以村头的两棵古树作为牛角。一棵为明代的枫杨,一棵为清代的银杏。村人人把枫杨叫做红杨,主喜事;银杏叫白果,主丧事。每逢婚娶喜事,村人就抬着花轿绕枫杨几圈,白事则绕银杏几圈。成为该村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
.相关文章
- 详细阅读
- 详细阅读
- 设计植物景观配置的基本流程详细阅读
2022-07-17
- 地被植物以及水生植物在景观营造中存在的问题详细阅读
2022-07-13
- 植物造景的独立景观与表现形式详细阅读
2022-04-21
- 园林植物与其他景观材料的组合详细阅读
2022-04-21
- 1、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景观的作用详细阅读
2022-04-21
- 教你如何处理好植物与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详细阅读
2022-04-19
- 滨海景观的植物配置详细阅读
2022-04-18
- 园林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详细阅读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