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3
新经济周评 外来树种的背后
与本地品种相比,引进的和更低纬度的植物品种,无疑价格更高,利益更大,或者部分外来的和南方的常绿植物品种更适宜于常年大规模地或者工厂化地培育苗木,更容易满足一些地方短期见绿、见美的"政绩需求"
时下已进入春季植树绿化的高峰期,已经存在多年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再次摆在人们面前,如何以较低与合理的成本,达到最大的绿化效果和经济效果。
今年南方由于低温造成的自然灾害,再次给我们提了个醒儿。近日新华社在一篇关于"湖北外来树种雪灾中大面积损毁调查"中说,"南树北移"不堪冰雪重创,不仅大量果树,还有生态林,同样遭受重大损失,尤其是刻意引种的"常绿树种",比"落叶树种"损失比例更大。调查说,在"经济为先"的观念驱使下,科学造林的方法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调查指出,植树造林,要有科学态度。
这里的确有个植树中的观念问题,很多人,包括*管理部门的一些人,缺少绿化的历史经验和知识以及生态建设的大局意识,缺少科学态度,但是,我们认为,这里其实还有个经济利益的症结,这是当前植树绿化过程中许多不正常现象的要害,是尤其应当注意和纠正的一个倾向。
仔细观察一下近年来的植树绿化,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外来植物品种进入境内和低纬度植物品种北上进入市场。这里的确有个市场的需求和增加品种、优化结构的问题,但在人们越来越不遗余力地追求一种绿化的"新奇"和"档次"的背后,并不难见其中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绿化的投入越大,这种从中谋取更大利益的"猫腻"就有可能越大。一般来说,与本地品种相比,引进的和更低纬度的植物品种,无疑价格更高,利益更大,或者部分外来的和南方的常绿植物品种更适宜于常年大规模地或者工厂化地培育苗木,更容易满足一些地方短期见绿、见美的"政绩需求"。
作为市场化的育苗和推销,应当说,无可厚非,但是,作为绿化资本尤其是与财政支出有关的绿化资本,究竟怎么个花法,却是大有文章。在本地树种与外来的或低纬度树种之间,如果图一时之"绿",买贵不买贱,买远不买近,就有可能出现交易中的"猫腻",要不就像此次南方低温中发生的现象一样,大量引种不适应本地气候变化的种苗,从而造成"赔钱"又"毁绿"的结果,搞不好,还有可能出现外来物种入侵而破坏本地生态的恶果。从长期看,这些方式,无论对经济、生态还是社会,都是极不合算的。常言道,十年树木。林业的生态效果,是个涉及几代人的周期较长的过程,如果没有长远眼光,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而不见绿。
人们并非不知道乡土树种的好处,我们本地的许多传统的生命力顽强的树种,比如大叶杨、榆树、槐树、橡树、椿树、楸树、柳树、本地松,以及大量各类草灌,或任其自生自灭,或任意毁坏,在一种短期利益的驱动下,从舆论到管理,本地种苗市场的培育都处于一种十分不力的状态,因此,也就没有人真正地在育苗的规模化方面下功夫、下本钱。人们也并非不知道混交林的好处,但同样也不愿按照自然生态的规律,下力气营造近似自然的各类乔灌草和谐相处的生态林,比如触目皆是的大量单一的速生林,就处处透着一种急功近利。
也许现在情况正在变化,有关报道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仅已经变大呼隆义务植树为"机关*义务挖坑,专业队伍包栽包活",同时,还有计划地改变树种单一的原有林相,并推广在林下栽植耐阴的花灌和中药材。
希望这种情况继续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希望当地树种逐渐回归,重新占据优势。当然,对外来的、低纬度的树种,可以适度引进,以改善结构、优化景观,但应当逐步驯化、有序渐进、结构合理,既适应本地气候,有利于本地生态,还要考虑气候大幅突变等因素,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掌握绿化资本、具有管理职能的部门要从经济、生态、社会的大局出发,超脱具体交易,科学决策,不能为利益所左右,不能为寻租开绿灯。对于民间完全市场行为的植树造林,*部门应有义务给予指导,以避免失误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