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datas/wwwroot/jiajiahui/core/caches/caches_template/13/common/header.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s/wwwroot/jiajiahui/core/libraries/classes/template_cache.class.php on line 55

Warning: chmod(): Operation not permitted in /datas/wwwroot/jiajiahui/core/libraries/classes/template_cache.class.php on line 56
首页 > 植物百科 > 植物知识 > 江西将军县的绿色传奇

江西将军县的绿色传奇

植物百科2022-04-04 11:37:21
江西将军县的绿色传奇

昔日,这里以孕育彪炳史册的54名开国将军而演绎红色革命的神话;如今,这里因实现从“江南沙漠”到“绿色银行”的转变而演绎绿色致富的传奇。这里,就是以“将军县”美名享誉国内外的江西省兴国县。

怀着对将军故乡的向往和对绿色银行的期待,我们走进了这片红色热土。短短几天的行程,亲眼看到绿水青山带给人们的幸福笑颜,亲身感受这片山水孕育着的绿色财富,心里 有说不出来的高兴。然而,每当人们接受我们采访时,首先提及的,往往是对当年“江南沙漠”的痛苦记忆……

江南沙漠 “将军县”的伤痛

江西省兴国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苏区模范县。这里曾为*的创立做出过令人惊叹的巨大贡献,不仅拥有23179名烈士,还曾培育出54名开国将军,成为名副其实的“将军县”。

历史上的兴国县可以称得上锦绣江南。据史料记载,清朝同治3年间,兴国县城关的潋江河道,上可通航到兴江乡,下可通船到赣州。可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和六、七十年代“*”的影响,山上植被遭到大规模的破坏。调查资料显示,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兴国县80%的山地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县域面积的59%,其中强度以上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5.2%,年均流失泥沙量 1106万吨,被带走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远远超出当年的施肥量。水土流失的结果导致全县50%以上山地退化为荒山,绝大部分山地沟壑纵横,基岩裸露,只有一些稀疏的老头松立在山间。当地群众形象地说,那个年代,站到这个山头,对面山上跑过一只老鼠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夏日,由于山体裸露,炙热的阳光直晒大地,鸡蛋放到山顶上不到十分钟就会被“烤”熟……

听了这些令人瞠目的描述,我们一时无语。为了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情况,记者采访了时任兴国县委书记的钟定清和县林业局长的高承汉。

钟定清和高承汉都是土生土长的兴国人,他们见证了兴国县从青山绿水到穷山恶水再到绿化致富的全过程。他们告诉我们: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由于山林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全县大小河流的河床普遍淤高1米以上,有的地段高出田面近2米,成了危险的地上悬河。全县三成土地成了“落河田”,常年遭受水害,几乎所有耕地都沦为靠天吃饭的“望天田”,农民生活十分困苦。1982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72元。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沙逼人退,许多村民*背井离乡,举家搬迁到很远的地方。当时在外面读大学的兴国籍学生暑假回乡说,在他们大学曾听到外地的学生问“‘贫困县’是什么样子”,有人回答“到江西的兴国县去看看就知道了”。江西崇义、上犹两县的社教工作队在兴国目睹现状后说了两句话:“山上无鸟叫,河里无鱼虾”!1980年10月,世界著名水土保持专家、英国皇家学会佩雷拉·查理斯爵士到兴国实地考察后惊呼这里是“中国江南沙漠”,并警告“不恢复森林植被,兴国将要‘亡国’!”。

听到外国专家的警告,看着眼前这片荒山秃岭,时任县委书记的钟定清连续几宿没睡, “兴国将要‘亡国’”的警告像一根针深深刺进了他的心里。他同当时的林业局长高承汉连夜商议,要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一场旷日持久的“治山、治水、致富”的攻坚战,不能让兴国“亡”在这辈人手上!

其实,对“江南沙漠”怀有刺心般伤痛的,又何止钟定清一人!

1980年夏天,原广东省委顾问70多岁的兴国籍老红军舒光彩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 ——永丰乡豪溪村,看到当年依靠树林掩蔽打仗的战地,如今变成光秃秃的山头,而山下的父老乡亲贫困依旧,老人心里十分不安。他在县、乡领导的陪同下,拖着羸弱的身子,走了一家又一家,访了一户又一户,得出结论:家乡的穷根在山上,希望更在山上。于是,舒老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钱来,在当年奋勇杀敌的山坡上建一座“望绿亭”,并亲笔撰联:

忆当年曾拥葱茏奋起工农举红色一帜,

为此日还我峭峻重披松柏望绿盖千峦。

舒老要在光秃秃的沙段上建“望绿亭”的消息像风一样迅速传遍旮旯山村,人们纷纷帮助添砖加瓦,亭子建起来了,对联篆刻上了。仔细品味着舒老那副对联的内涵,乡亲们领会出这位70多岁老红军的苦衷——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最终靠的是自己的力量。于是,一场向穷山恶水开战的旷世之战就此在舒老的家乡拉开序幕。

与此同时,兴国县严重的水土流失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1983年,兴国县被列为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之一;1984年,兴国县所在的赣州地区又做出“十年绿化赣南”的统一部署。从此,兴国人民在当年苏区红色革命半个多世纪后,又踏上了另一条“绿色革命”的遥遥征程,只是这一次不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是为了家乡的绿水青山……

绿色接力 脱贫致富的希望

如果说红色革命事业需要革命人代代相传,那么“绿色革命”事业更是需要这种前仆后继的精神。正是这种“绿色接力”,给曾经一度遭受“江南沙漠”之苦的兴国人民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换届不换业,一届接着一届干,兴国县各级领导的绿色“接力棒”拿起后就始终没有掉下过。自兴国县的“绿色革命”开始以来,各届县委、县*都把造林绿化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不抓造林绿化的班子不是好班子,抓不好造林绿化的领导不是好领导”。为此,连续20多年来,尽管县委、县*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他们始终大力实施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并实行封、造、育、改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山上封严与山下节能相结合,全县上下层层抓落实,从不间断。

“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这是当地群众给重视绿化造林的兴国县各级领导的赞语。县乡领导年年参加义务植树早已形成雷打不动的制度,而且务求见效,从不流于形式。其中县领导每年建立一块千亩以上的“县级领导造林绿化示范点”,各乡镇领导每年建立一块200亩以上的绿化点,并且认真抓好后期管护,做到建一块基地,成一片林子。据统计,近20年来,全县建立县级领导绿化基地 2.25万亩。各乡镇每年都要向县*递交造林绿化“责任状”,年终由县*进行检查验收,并兑现奖罚。群众称赞县乡领导“人虽换了,但植树造林的决心没有换,绿化致富的蓝图没有换。”

“各部门齐抓共管促绿化”是兴国县“绿色革命”的显著特点。县委、县*领导认识到,绿化致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绿委和林业部门的责任,还涉及各个行业和部门。为此,县里明确提出,全县绿化致富工作以绿委和林业部门为主,相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为了把任务落到实处,县领导还对各部门的相关职责做了明确分工:林业部门负责山上绿化及油茶经济林、工业原料林、用材林等林业产业建设;水保部门负责水土流失治理;水利部门负责江、河、渠两岸绿化;交通部门负责公路绿化;农业部门负责花卉培育;果业部门负责脐橙等果业开发。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基层站所的作用,县里还为他们解决了人员编制和经费,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兴国县大力推广容器育苗、芽苗切根移栽等先进实用技术。总结推广了乔、灌、草综合治理模式,即以大穴整地与挖“竹节沟”、撩壕整地相结合,补种乔木阔叶树与播种多花木兰、胡枝子、百喜草等速生草相结合,迅速恢复林地植被,控制水土流失。与此同时,全县完善了县、乡、村、组四级管护网络,4000多名护林员活跃在山间林地,守护着“绿色家园”。

在兴国县“绿色接力”的征程中,老红军们的风采特别值得称道。采访中,我们注意到,在县直机关造林基地高兴镇佛子岭20亩缓坡上栽种的马尾松格外引人注目。这不仅因为林子长得特别旺盛,更因为每年到这里种树的不是青年小伙子,而是兴国县著名的红军村里的老人们。

1983年,在党*、国务院将兴国县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之际,兴国县委、县*乘势号召全县上下参与水土保持、造林绿化。文件摆到老干局的办公桌上,红军村里平均年龄高达70多岁的10多位老红军,不顾县领导一再劝阻,忘记了自己体弱伤残,一致要求划出一块荒山作为老红军的组织生活基地,每星期坚持上山抡锄打穴。

老红军温盛禄的左腿在长征途中受伤,还有一小块弹片留在腿里,天气一变化就作怪。冬日清晨,天寒地冻,老伙伴们知道温盛禄这时准患腿病躺在床,便瞒着他悄悄地上山,谁知车刚到村口,就看见温盛禄颤巍巍地拄着锄头等在路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红军村的老红军只剩下3位,可佛子岭上那块红军林的面积却在不断扩大,越来越茂密。5年间,老红军们植树1.8万余株,使近20亩寸草不生的荒山坡变成了“绿缎子”。

如今,每隔一段时间,红军村里的老人们就会相约到佛子岭上,看看满目绿海,摸摸当年亲人栽种的马尾松,听听松涛滚滚。令老人们欣慰的是“红军村”的周围,“机关*林”、“青年林”片片簇拥,形成了方圆几十里莽莽林海……

正是经过全县人民如此艰苦卓绝的多年奋战,昔日的“癞痢山”、“光头山”逐渐披上 “绿装”,生态与环境开始向良性转化,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一大批昔日因严重水土流失*外迁的村民重新回来安居乐业。采访中,兴国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告诉记者,在龙口镇芦溪村,就有许多“新搬来的老住户”。他们重新回到这片阔别多年的家乡,不由得感慨万千。村民们为此自编了山歌小调:“哎呀叻,如今芦溪大变样,山山窝窝披绿装,溪水长流田增产,你可晓得同志哥,山树长高了二三丈。”

绿色银行 观念世界的变革

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以往在人们的观念里,绿化似乎只是和环境的改善相关,而与农民的脱贫致富无缘。然而,在兴国人眼里,绿化的效益又有着新的注解,他们不但把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的保障,更是把自己种植的一株株树苗当作发财致富的摇钱树。兴国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刘定辉告诉记者,过去人们只想要金山银山不顾绿水青山,后来知道了没有绿水青山就没有金山银山,现在更进了一步认识到绿水青山本身也是金山银山。现如今,“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已经成为兴国全县上下,尤其是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钟文锋是兴国县高兴镇的一名村民,经过多次的市场考察,他了解到随着纸张需求量日益俱增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造纸工业原料林和高品质的水果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于是,他从2003年开始租地造林,将原本低产低效的马尾松林和杨梅低产经济林改造成高效工业原料林和果树经济林。

同年秋季,钟文锋又从外地聘请了一支有施工经验的队伍,在租地的山场上拉线定点打穴,进行高标准整地。在精心培育下,当年10月,钟文锋就顺利地把造纸原料林的育苗种上了。同时,他还对原有的杨梅低产林修枝整形、阔穴施肥、防治病虫等措施,使原本毫无生机的林子很快恢复了青春,进入盛果期。

记者获悉,今年钟文锋的造纸工业林已经成林,平均高达4.6米,每亩可达10吨造纸材。仅每年造纸材收入一项就是钟文锋以前家里几年收入的总和。杨梅林年产达4万斤,产值达13万元,还销往泰和、吉安等外地单位,供不应求。看到一片片林木成材,杨梅挂果,钟文锋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现在他不但是开荒绿化的大户,还是远近闻名的小康富裕户。钟文锋把自己的致富经验传授给乡亲们,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在绿色的大路上走向富裕的天堂。

为了建设更多、更有成效的“绿色银行”,把生态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兴国县因地制宜地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开发了松、杉、毛竹、油茶、脐橙等“经济林”:在潋江河中上游形成了万亩毛竹林,5000亩松、杉用材林;在南坑、茶园乡形成了3万亩油茶林;在方太、崇贤、埠头乡形成万亩脐橙园,等。这些“经济林”不但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状况,而且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成了“致富林”。

在引导农民绿化致富的过程中,兴国县还敢于打破“国家出钱造林”的单一格局,通过出让山地经营权和相关政策扶持等措施,激励社会力量参与造林。至2005年,兴国已有60多个大户与林业部门签订合同,“造”林100多万亩。在广大农村还出现了“养老林”、“嫁妆林”、“助学林”等新形式。这些经营者每年都能从经营林业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许多农民已经拥有了实实在在的“绿色银行”。

兴国县良好的投资环境还吸引了众多外地客商来此创业。2001年,*客商蔡信典在兴国县高兴镇长迳村投资2000万元创立了“高兴裕茂农业观光开发有限公司”,开辟了种养特色观光农业、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度假山庄。2002年8 月,加拿大永大集团客商来兴国考察时惊叹地说:“兴国的空气清新得可以卖钱!”并签下3.89亿元的投资合同,建立了江西永大金属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至 2005年底,兴国工业园共有落户企业170家,合同投资32.5亿元,年产值达13.5亿元,年实现利税1.2亿元。

5月16日,记者被邀参加由兴国县委、县*在高兴镇蒙山村举行的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启动暨将军红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超亿元兴建的江西省首家万吨级脐橙保鲜库奠基仪式。该公司董事长侯兴平当场向兴国县捐助50万元新农村建设资金。据了解,截止2005年底,兴国县脐橙种植面积达8.06万亩。万吨脐橙保鲜库的建成,将破解脐橙保鲜难的问题,实现一年四季有脐橙上市,稳定脐橙价格,从而给兴国县近三万果农带来更大、更直接的经济实惠。

当天下午,兴国县委常委、农工部长欧阳巧文带记者参观了当地有名的依靠优质苗木致富的“桂花村”、“柳树村”,随后又来到埠头乡程水村万亩脐橙园参观。山坡上一行行错落有致的脐橙树就像大海上一层层的浪潮。许多人在忙着施肥、打药,拇指大小的脐橙挂满了枝头。可以预见,今年又是一个脐橙丰收年。陪同的县林业局局长曾凡松介绍说,像这样的万亩脐橙园兴国县共有三个,有的比这个还要大,全都是荒山坡开发出来的,如今既绿化了荒山,改善了生态,又成为农民致富的一项大产业。

绿色致富 客观规律的体现

“绿化”同“致富”比翼齐飞,可谓风光无限。经过全县人民20多年的艰苦奋斗,绿色给兴国人带来的不仅是良好的生态效益,更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资料显示,1982年至2003年,全县有林地面积从117.7万亩增加到 343.8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7.5%提高到73.3%;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284万亩下降到109万亩,全县河床普遍下降60至80厘米。林区一些多年不见的穿山甲、野猪、白鹤等野生动物也重新回来安家。林区小气候也逐渐形成,原来寸草不生、滴水不存的剧烈水土流失区,如今夏季地表温度下降8度,冬季上升3.6度,空气湿度提高6倍。由于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汛期县城潋江河洪水洪峰延迟2小时以上。

生态状况的好转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截至2003年,全县农田旱涝保收面积增加7万亩,每亩年收入达600元,农民年增收4200万元,还有4.5万亩坑田抗旱能力提高20天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2413元,相当于1982年的14倍。

与此同时,兴国人富了,对这片带给自己无穷收益的绿色更加爱惜,形成了愈绿愈富、愈富愈绿的良性循环。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兴国就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省柴灶,以煤、草、电、气代柴。10年间,全县有98%的农户改建了省柴灶,建沼气池3.3万个,每年可减少砍伐薪柴近10万立方米,有效地保护了山里的树林。现在,这里早已看不出昔日“江南沙漠”的景象,到处是绿山、绿水、绿原野的美丽景象。

生态与环境的改善,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兴国县鼓励农民创建生态农庄,发展生态农业,使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一些农村特色种养业迅速发展。其中,江背镇的席草远近闻名,生产的草席远销东南亚;高兴镇的海发鹧鸪场年生产鹧鸪6000万羽,是赣州市最大的鹧鸪养殖场;东村乡的大闸蟹“爬”上了五星级宾馆的餐桌……兴国20多年的造林绿化,正从方方面面显示出它的魅力来。

造林绿化还推动了旅游业的拓展。近年来许多游客在兴国饱览“红色旅游”之余,总喜欢到大山深涧中走走,感受一番兴国青山绿水的诱惑。丹霞湖风景区将迷人的山水风光与客家民俗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游客置身其中,犹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拥有“小庐山”美誉的兴国县均福山旅游风景区,将附近的革命旧址巧妙串联,形成了“红”、“绿”相映的旅游景观,每年吸引二三十万人前来参观。旅游以及相关配套产业收入成为兴国县的又一新兴支柱产业。

从山上到家门,绿色给兴国人还带来了无尽的精神享受。曾几何时,走遍整个兴国县城,人行道上有的只是单一寥落的法国落叶梧桐。如今,“一街一品”的绿化格局在兴国县城初现端倪。到兴国县城走一走,凤凰大道天兰桂一条街、潋江大道广玉兰一条街、平川大道小叶榕一条街、五福路香樟一条街,都成为“将军县”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夜幕降临,记者徜徉在兴国的五福广场。西周树木成荫,晚风袭来,林间沙沙作响,而男女老少则或在树下纳凉聊天,或在广场锻炼身体,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当地人告诉记者,在这里树木多,空气好,是兴国夏日的避暑天堂!

由于兴国20多年来坚持造林绿化的成绩显著,2001年至2004年,这里先后被国家林业局和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绿化先进县”和“中国油茶之乡”,2005年这里又被江西省委、省*授予“全省林果业发展先进县”的光荣称号。

当年兴国以“将军县”而名震天下,今天兴国又以绿化致富引起了人们的再次关注。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视察兴国县江背镇华坪村时高兴地说:这里环境好,我是很愿意留在农民家里多住几天啊!凤凰卫视的“小莉看世界”栏目专门深入报道了龙口镇文院村的*新农村建设。

回程的路上,天空中飘起了沥沥细雨。记者打开车窗,任由满眼的油绿扑面而来,远处的万亩桔园大口吮吸着甘甜的雨水,使人仿佛看见层林间个个红橙绽放出醉人的笑容……从“江南沙漠”到“绿色银行”,兴国这个“将军县”的绿色传奇,不仅为兴国人自己创造了一个舒适的家园、打开了致富的大道,而且为世人昭示了一条客观规律:绿色也能致富,绿色就是财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