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百科 > 植物知识 > 蚱蝉

蚱蝉

植物百科2022-03-24 15:30:05
蚱蝉

蚱蝉

蚱蝉又名知了,属同翅目,蝉科。

分布与为害:我国华南、西南、华东、西北及华北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为害多种果树和花木。

为害状:雌成虫在当后生枝梢上连续刺穴产卵,呈不规则螺旋状排列,使枝梢皮下木质部呈斜线状裂口,造成上部枝梢枯干。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0-48毫米,全体黑色,有光泽。头的前缘及额顶各有黄褐色斑一块。前后翅透明。雄虫有鸣器。雌虫无鸣器,产卵器明显。

卵:长椭圆形,长约22.5毫米,乳白色,有光泽。

若虫:黄褐色,具翅芽,能爬行。

生活史及习性:4年或5年发生一代,以卵和若虫分别在被害枝内和土中越冬。越冬卵于6月中、下旬开始孵化,7月初结束。当每后夏季平均气温达到22℃以上(豫西地区在6、7月间),老龄若虫多在雨后的傍晚,从土中爬出地面,顺树干爬行,老熟若虫出土时刻为20-6时,以21-22时出土最多,当晚蜕皮羽化出成虫。雌虫7-8月先刺吸树木汁液,进行一段补充营养,之后交尾产卵,从羽化到产卵约需15-20天,选择嫩梢产卵,产卵时先用腹部产卵器刺破树皮,然后产卵于木质部内,每雌虫怀卵量500-800粒。产卵孔排列成一长串,每卵孔内有卵5-8粒,一枝上常连产百余粒。经产卵受害枝条,产卵部位以上枝梢很快枯萎。

枯枝内的卵须落到地面潮湿的地方才能孵化。初孵若虫在地面爬10分钟后钻入土中,吸食植物根系养分为生。若虫在地下生活4年或5年。每年6-9月脱皮一次,共4龄。1、2龄若虫多附着在侧根及须根上,而3、4龄若虫多附着在比较粗的根系上,且以根系分叉处最多。若虫在土壤中越冬,脱皮和危害均筑一个椭圆形土室。土室西壁光滑坚硬,紧靠根系,1虫1室。若虫在地下的分布以10-30百米深度最多,最深可达80-90厘米。

防治方法

剪除枯梢:秋季剪除产卵枯梢,冬季结合修剪,再彻底剪净交卵枝,并集中烧毁。

诱捕成虫:成虫发生期于晚间在树行间点火,摇动树干,诱集成虫扑火*。

阻止幼虫上树:成虫羽化前在树干绑1条3-4厘米宽的塑料薄膜带,拦截出土上树羽化的若虫,傍晚或清晨进行捕捉消灭。

药剂防治:5-7月份若虫集中孵化时,在树下撒施1.5%辛硫磷颗粒剂每亩7公斤,或地面喷施50%辛硫磷乳剂800倍液,然后浅锄,可有效防治初孵若虫。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站将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20-2022 花卉养殖知识.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1167564号